中国哲学家如何看待死亡
王阳明特别看重他的“致良知”思想,常常强调说:“吾平生所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之外无学矣,自孔孟既设,此学失传几千百年,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王阳明不止一次地把他的“致良知”思想归因于“龙场大悟”及作为龙场大悟成因的生死体验。他不仅说过:“吾良知二字,自龙...
如何理解500多年前的圣贤哲思?治愈系贵州给你答案
我们这次风物之旅中,关于“致良知”最质朴的一则切身问题,由一位象祠的文保志愿者提出:“信仰王阳明,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吗?”在《作为工夫论的朱子学与阳明学的兴起》地道文化讲堂中,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赵金刚从阳明心学的悠远影响、致良知的践行等角度,给出诚恳的回应,“您的志愿贡献若为人长久铭记,...
七论“新子学”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宋明时期的几位心学巨擘的思想源头都被归到孟子那里,如陆九渊自谓其学“因读《孟子》而自得之”(《陆九渊集·语录下》),陈献章则被时人称为“活孟子”(《明史·陈献章传》),王阳明“致良知”学说更是直承孟子理论。这几位心学家作为孟子思想的直接传承者,他们却都没有对《孟子》的专门注疏作品,大概因为心学认为...
一个人如何觉醒开悟?从这3点做起:知行合一、致良知、活在当下
第2点,就是致良知,从知道到做到之前,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良知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意思是:“良心知道”!比如:你的领导想给你的某个同事穿小鞋,告诉你11点老板开会前,他会把这个同事叫到别的地方,让你把同事电脑里面要汇报的方案删掉。这个时候你知道了,并且也很容易就能做到!有很多人,由于顶头上司...
理解自己的文明(5):古籍里的华夏智慧|图鉴
心学代表作当属王阳明的《传习录》。王阳明(1472年~1529年),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成书,《传习录》阐述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观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众多观点不仅对中国哲学产生影响,像“知行合一”等观点还对后来的教育家和教师产生了启示。
学习胖东来,先要做到“心在焉”
也同样是在这个意思上,阳明先生的心学、“致良知”的学说、知行合一的观念、万物一体的终极理念,终究会为当前王阳明做梦都没有梦到的时代,仍然灌注一种生命活力(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何伊凡:心不在别处,就在腔子里。谢老师,不战而胜需要怎样的心?谢伟山:今天从董平老师这里学到很多东西。我觉得董平老师讲的“心”更多的是内圣之...
《传习录》心得
《传习录》集中而全面地体现了王阳明心学思想。洋洋数十万言,归结起来就是四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1心即理原典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
那些教会我“课题分离”的课本人物
被贬谪的王阳明在这里悟道,置之死地而后生,开辟出属于心学的全新境界。当我沉浸在这种向内的求索时,同行前辈的一番话启发了我对心学更深刻的理解——有了心学之后,悟道后的王阳明有了责任,有了担当。成为圣人的梦想也有了实践之路。王阳明在此后提出“致良知”,广泛传道,甚至立下军功,被誉为“千古完人”。
从文明对话视角解析阳明学的当代价值——访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
在现实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外部世界难以把握的当下,许多人对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修心”理念产生兴趣,从中汲取自我实现的精神养分。阳明学是中西哲学特别是精神实践哲学交流对话的一个媒介,人们可借此更好地了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人文精神传统,增进彼此理解,促进文明互鉴,从而助力共建和谐的...
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运用的好可以让你逆天改命
“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独特的心学体系。其核心思想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这三大理念在500年来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行合一”这一理念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理解,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和验证的。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