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炒肝:不用勺不用筷,托着碗底转圈喝
炒肝。糖小院供图至于这个“老北京小吃十三绝”如何正确食用,有种说法是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托着碗底转着圈喝,这样吃的好处是肠、肝和芡汁分布均匀。如今在北京很多地方都能吃到炒肝,字号最老的当属前门东鲜鱼口的“天兴居”。新京报首席记者郭铁编辑祝凤岚校对柳宝庆...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糖火烧:绵软不粘,老少皆宜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糖火烧:绵软不粘,老少皆宜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宝,其中之一就是大顺斋的糖火烧,这也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一。据传,明崇祯十三年前后,青年刘大顺一家三口自南京随进京运粮船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到通州后,他开了一处小吃摊,挂出幌子,专做油饼、麻花、甜火烧、咸火烧,为讨...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驴打滚:黄米粘面,红豆为馅
“驴打滚,乃用黄米粘面蒸熟,裹以红糖水为馅,滚于炒豆面中,使成球形。”驴打滚又叫豆面糕、豆面卷子,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一。相传,东汉初年,光武帝驾前大将马武屯兵于京北上口村一带,生活条件艰苦。有一天,马武不经意间看到驮运粮草的毛驴在地上打滚儿,浑身沾满黄土,便让伙夫在黄米面里卷入红豆...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焦圈:焦香酥脆,搭配豆汁最相宜
焦圈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一,其形如手镯,吃的就是一个焦香酥脆。北京人喜爱的吃法是烧饼夹焦圈,喝豆汁时蘸焦圈也是常见搭配。焦圈配豆汁。糖小院供图《燕都小食品杂咏》曾如此描述豆汁焦圈的滋味:“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姜汁排叉:姜丝熬饴糖,入口酥又香
姜汁排叉又称姜酥排叉、蜜排叉。它不但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一,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姜汁排叉。糖小院供图资料记载,满族人在设席宴客时,习惯用茶及茶食为先,然后才是冷荤、热菜、甜食、汤等,讲究摆放有序。《天桥小吃》作者张次溪曾说:“旧天桥有专门卖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艾窝窝:洁白如霜,绵软味香
对于这个“老北京小吃十三绝”的艾窝窝,据面点大师、糖小院创意总监张丽华介绍,制作艾窝窝时需先将适量糯米清洗干净,取等量清水,与淘洗好的糯米一同放入蒸锅蒸30分钟左右(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米蒸熟后需进一步碾碎黏合,老方法多使用豆包布揉碎,缺点是糯米容易粘连在布上不容易取下。现在常用的做法是在塑料袋内里抹上少许油,再将蒸好的糯...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馓子麻花:金黄环饼,入口脆如雪
馓子麻花被奉为北京小吃中的精品,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秦汉以来成为寒食节必吃的食品,古名为“环饼”“寒具”。馓子麻花。糖小院供图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寒具》一诗中写道:“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
老北京“寒食十三绝”,你吃过几样?
在南方,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为主;在北方,老百姓比较喜欢吃枣饼、麦糕等“寒食”。聊到老北京的寒食就不得不提“寒食十三绝”,“十三”意指“十全十美”加“福、禄、寿”三星,下面小午为你一一介绍这寒食十三绝!驴打滚豆面糕又称驴打滚,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在黄豆面...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糖耳朵:耳朵作形,比蜜还甜
“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糖耳朵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中的代表,又称蜜麻花,因其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糖耳朵色泽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味道甜蜜可口,甚是惹人喜爱。糖耳朵做法较为复杂,主要分为面皮、糖芯的制作,需经过和面、醒面、造型、油炸、浸蜜等步骤。制作面皮时需加入适量老肥,面不能和...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你知道是哪十三种?每一种都极具风味
姜丝排叉又叫姜汁排叉、姜酥排叉和密排叉,是一道地道的北京传统小吃,其中就数南来顺的姜丝排叉最有名。色泽多为金黄色,食用的时候会有明显的鲜姜味,还有美容、保健、解毒等功效哦!糖耳朵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糖耳朵又叫蜜麻花,看到过的朋友就会明白,它为什么叫糖耳朵了,因为外形相似耳朵。成品,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