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具有框架式结构、组群布局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如何溯源华夏8000年文明史?|文明史|考古发现|良渚_手机网易网
半坡遗址揭示了仰韶文化的村落布局和房屋结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姜寨遗址则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展示了仰韶文化的工艺水平和经济形态。通过对这些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仰韶文化在农业、手工业和社会组织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华夏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汤惠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演变与嬗变——以青海宗日遗址为中心
第三,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宗日文化的特征,同时也是廊道文化的特征,经济成分的复杂乃是由于应对复杂的自然环境所导致。所谓廊道,在地理环境上往往位于生态交错带,生态学的定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群落之间的过渡区”,也就是将两个不同生态系统连接处的过渡区,称作“ecotone”。生态交错带是由一类生态系统...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 第3期 | 朱乃诚:炎帝时代和文明起源
主要的建筑特点有八个方面:一是首先处理夯筑深2.75米、长宽大于房屋主室、面积达372平方米的房基坑,在房基坑上建半地穴主室;二是以料礓石粉处理地面;三是夯筑宽大的墙基与墙体,墙体内栽粗大的柱子,间距1.2~1.6米,四周墙体内柱子有41根;四是在墙表及地表用辰砂涂成朱红色;五是在室内设对称的4个大柱子,大柱...
纪念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100周年诞辰 “他几乎可以和半坡遗址画...
报告首次以“聚落”为题,将半坡遗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出来:它详细描述了半坡人的聚落形态、房屋结构;介绍了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具以及工艺品的材质和制作方法;借助彩陶纹饰、乐器、装饰品及葬俗来探讨半坡人的精神文化样貌;还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对人骨、兽骨、孢粉等展开研究。就这样,五六千年前祖先的生活样貌,在...
西安半坡遗址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
一、住宅1955年,我们在半坡遣址住宅区的北部发掘了约2500平方米的面积,发现了32座当时人们居住的房子(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淸理了28座,还有6座有一部分压在未开掘的部分。这些房孑,大部分仅留残迹;保存较好的有第2、3、6号方形房子和第3、4、9号圆形房子。方形房子分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图版壹,2)。从它们的建造和结构上说,...
新石器时代南北房屋大pk:干栏式与半穴居式哪种更胜一筹?
半坡遗址的房屋布局是“向心”的,即一座大型房屋位于中心处,有160平方米,在其周围分布着中小型房屋,一般在10平方米-20平方米,并且这些房屋的门口都是朝着中心广场的。中心处的大型房屋“C”位特征明显。这与河姆渡的房屋排布是明显不同的。并且,与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的架空房基正好相反。半穴居式房屋的房基是向...
植树节:植树造林不只保护环境,也是房屋建筑的历史遗产
1、最早的房屋:原始人类为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住在山洞里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和“巢居”(树上筑巢)。2、新石器时代的房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北方建筑模式——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多圆形,地穴有深有浅,以坑壁作墙基或墙壁;坑上搭架屋顶,顶上抹草泥土...
“半地穴”房屋有望还原汉代人生活方式
据此前考古文献记载,半地穴式建筑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最早出现在半坡遗址。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还能抵御野兽侵袭。文献还表明,在北方地区,西汉时多为半地穴建筑,东汉也有一些沿袭。仿木结构辽墓见证故城变迁历时一年时间,考古人员初步推断故城西墙外是汉代路县城外的一片老百姓生活区。这里的一座辽墓,在孙...
“考古中国”关注仰韶百年: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考古学文化
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春季,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兴邦先生主持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发掘,发掘位置属于遗址的北部,发掘面积约10000平方米,房屋遗迹40多座,墓葬200多座,还有大量陶窑、窖穴等遗迹。出土遗物上万件,主体遗存的文化性质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距今约7000—6000年。半坡是中国境内首次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