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视角里的改革开放四十年
1994年分税制改革废除了两个承包制,财政实现增收,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下降的局面得到扭转,成效明显。在许善达看来,这次改革有两个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第一,坚持增量改革,不搞存量改革;第二,要把握住改革的方向,不去刻意追求一步到位、极其完美的改革。事实上,许善达上述关于1994年财税改革的经过和经验的回...
1994年的税制改革,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1.税制改革以及房地产简单来概括94年的分税制改革,就是财政大头全都上缴中央,留给地方的只剩下一些汤水,当然作为补偿,中央也会对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进行转移支付。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对当今影响最大的绝对是房地产行业,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低,不足以维持收支平衡,更别提还要花钱拉动经济增长了,那么要怎么办呢?...
贾康:75年间从303亿斤小米到41万亿,中国国家财政爬坡过坎底气有多...
进入“富起来”的改革开放新阶段,财政体制必须打破高度集中的模式,向分权化迈进。这一过程中,财政体制经历了从行政性分权向经济性分权的转变。初期,通过“分灶吃饭”等行政性分权措施,逐步探索合理的分权路径。直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奠定了经济性分权的分级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财政体制改革里程碑式的举措。邓...
研究|周绍杰 杨璐:重塑国家发展治理:分税制改革三十年评述(上)
“两个比重”下降成为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反映了政府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汲取能力下降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失衡(王绍光和胡鞍钢,1993)。其次,在市场化改革初期,“财政包干”体制是对地方保护主义的一个激励,即鼓励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保护本地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措施,从而降低了全局资源配置效率(...
对分税制改革30年以来税制结构优化的理论思考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初,我国采用了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制度设计,这种做法既考虑到当时市场分工的实际状况,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的贡献度相对较低,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不会对服务业发展产生太大的约束作用,又能够将税收征管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是,随着市场分工持续深化、细化,增值税本身的制度设计以及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
分税制改革30年:成就、特征与演变逻辑
分税制改革的直接动力源于实施财政包干制后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以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双双下降造成的财政困境——由于弱化了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财政包干制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www.e993.com)2024年11月22日。在这一点上,分税制改革无疑是成功的,它使得财政收入的弹性恢复到了正常状态,令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呈现双增长的良好...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正当时丨一脉相承——从1994年到2024年 税改...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财税体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现行地方税体系,在保障地方政府财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说,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行地方税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结构不尽合理、税权配置不够健全等问题日益突出。党的二...
华泰宏观:新一轮税制改革,历史经验及国际对比的启示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这一阶段的税制改革主要包括: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将设备投资纳入抵扣范围。1994年税制改革时,中国选择了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已征增值税...
分税制改革30年:评述、问题与未来改革方向
第三,1994年分税制改革表面上“牺牲”了部分省份的既得利益,但实际上是共同富裕和区域协调发展目标下的统筹安排,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得益于改革开放和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发展理念,东部一些省份率先获益,经济发展较快,地方财源充实,地方政府财力不断增强,这增强了这些...
分税制30年|分税制改革的逻辑与展望
1994改革在提高“两个比重”,2002改革在服务“两个大局”回顾分税制30年历程,1994年我国建立了分级分税财政体制,改革主题在于提高“两个比重”,此可视为第一个阶段性里程碑。2002年我国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改革主题在服务“两个大局”,此可视为第二个阶段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