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在“尹湾汉简”上,寻大汉风华
随着“尹湾汉简”在秦汉国家统治、地方行政制度、上计制度、思想信仰、术数、社会史、文学史、书法史等领域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更大规模的研究和普及也成为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之一。赵旭主任10月中旬刚在山西大同参加中国秦汉史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会上,他通过“尹湾汉简”、“张家山汉简”、“凤凰山汉简”等出土...
从海昏侯简牍赏汉简书法之美
通过海昏侯墓简牍书法可以看到,汉简书体在用笔、体势、章法上表现为灵活率意,一派天真自然。尤其是一些夸张的长笔画,一些疏密随意的排列章法,正是汉简丰富多变、潇洒浪漫的生动体现,也是汉简的魅力所在。(图片由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提供)
居延汉简:穿越千年的国之瑰宝
第一批出土的居延汉简,是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调查发掘时获得的,共计1万余枚(现藏于台湾地区),称为“居延旧简”;1972年至1976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发掘甲渠侯官、甲渠第四燧和肩水金关遗址,出土2万余枚汉简,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称为“居延新简”;1999年至2003年...
从悬泉汉简看日常书写中的艺术追求
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出土了大批简牍文书。这些简牍文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为我们认识和了解书法艺术打开了又一扇窗口,也为我们深入了解“汉简体”提供了实物参考。对悬泉汉简乃至河西汉代烽燧出土简牍的梳理研究成果,清晰显示在两千年前,河西汉塞的基层公务人员在日常书写中已经表现出了...
《简牍探中华》之《居延汉简》——勾勒汉代边塞生活画卷
甘肃居延地区出土的汉简中记载“十八日:丙申,乙丑,乙未,乙丑,甲?重节”,据推测,简文中的“重节”或即“端午节”,这可能是目前考古发现关于“端午节”最早的文字记载,比大众所知的西晋《风土记》的记载早两百多年。近日,《简牍探中华》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用两集节目内容重现居延汉简的故事场景,勾勒出一幅...
汉赋与汉简中的颜色词-光明日报-光明网
????与汉赋一样,“白”也是汉简中使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的“白”类颜色词(www.e993.com)2024年12月18日。它不仅搭配丝织品,如“白紬襦”“白布”“白韦绔”,也与兵器搭配,如“白玄甲”“白刀”。在敦煌汉简中还有“白粺米”“白草”等用法。青????表“青”的颜色词有“绿”“缥”“綦”“蓝”“翠”“碧”“葱”“青...
走进悬泉汉简 探秘丝路历史
悬泉汉简,是西北汉简资料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邮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资料见长,作为两汉丝绸之路的实时档案和原始记录,它见证着我国两汉丝绸之路的繁荣历史。今晚八点档锁定央视综合频道《简牍探中华》,与主持人龙洋一起走近悬泉汉简,探秘丝路历史。2000多年前,一位名叫“弘”的小吏,在丝路古道的悬泉置上任“啬夫”...
从《何以中国》入坑汉简书法
“简帛书法大系”作为侧重于简帛书法价值的出版物,在通过一枚枚汉简展现两千多年前的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同时,也采用原大、放大图版配释文的方式,高清展示汉代简帛那由无数无名书家锻就的书法魅力。“简帛书法大系”中另一套,《马王堆汉简书法》则是另一段故事了。有兴趣的读者,也欢迎看看同一个时空,另一方土地—...
首度聚焦汉简!《简牍探中华》再现“汉承秦制”格局下的历史现场
首度聚焦汉简!《简牍探中华》再现“汉承秦制”格局下的历史现场湖北荆州古城,又叫“江陵”,曾是大名鼎鼎的楚国郢都,千百年来,见证着历史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此的张家山汉简为世人还原了怎样的鲜活历史?3月31日20:00档,《简牍探中华》第四期将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揭秘张家山汉简里的中华...
《简牍探中华》打开西汉小吏师饶的“工作日记”
尹湾汉简仅24块木牍、133枚竹简,却有近4万字记载,简牍上的文字肉眼难以识别,所以也被称为“微书”。为了能够看清方寸之间的笔墨,红外技术被运用到尹湾汉简的识读工作中,然而由于技术限制,有许多文字依然等待着人们的释读。在《简牍探中华》节目中,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刘绍刚、连云港市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