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王阳明从不讲道德,死后却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明.的.一.生.似.乎.与.道.德.背.道.而.驰.。.他.在.战.争.中.手.段.残.酷.,.甚.至.不.惜.杀.戮.手.下.;.他.推.崇.".良.知.".高.于.一.切.,.对.传.统.道.德.思.想.持.有.怀.疑.态.度.。.然.而.,.临.终.前.他.却.留.下.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
路传颂:良知学是复归道德意识的身心之学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传习录》),良知是对内心情感体验的知觉、觉察;“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传习录》)。良知知道是非对错,能够做出道德判断与评价,同时又是道德判断与评价的标准。“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
代玉民:良知何以是假定——论冯友兰眼中的阳明学
随着“觉解”的不断深入,人的境界虽然可以从“觉解有良知而努力地顺良知行者,其行为是道德行为”(同上,第588页)的道德境界,进展到“觉解良知是‘明德’的表现,是与天地万物一体底本心的‘发窍之最精处’者,其致良知,即是所以‘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同上,第588页)的天地境界,但此时的良知已属于带有主观...
传统道德典范教育的哲学意蕴
所谓“以心观心”,就是要引导人比照道德典范从“心”的视角观照道心、自心和他心,进入道德意义世界,建构起中国传统社会人我关系的哲学基础;要以道德典范指引人在现实道德行为过程中从自心体悟道心、共情他心,建构出人的道德意义系统。以此往复,以尽心知性知天、天道人道合一,道德良心的自我约束和对天命的敬畏合一,不...
孟学研究 | 袁晓晶:孟子政治哲学的道德直觉主义基础
它是一种超越了理性认识,并且对经验性带有某种确信的普遍的实践的直觉主义。“智”之端的觉醒,使这种“愚夫愚妇”能行却不知的道德直觉主义,涵养于人之现实的普遍的社会与文明之中,形成了一种可以超越多元主义与理性主义的道德直觉主义思想。三良能、良知:孟子道德直觉主义之特征及其展开...
赵振宇系列回忆录⑩:回忆在新闻期刊上发表的文字岁月(上)
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知识人,应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积极审慎的态度,关注社会进程中发生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成就、新发展,将批判和建设意识统一在自己理论研究中,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说一点自己能够说,说得好的话;做一点自己能够做,做得好的事(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一个新闻人(包括学界的教育...
王阳明:一个人真正的强大,在内心
内容来源:第九届0731中国餐饮创始人大会。分享嘉宾:度阴山,著名历史作家,超级畅销书《知行合一王阳明》作者。责编|金木研排版|二月第8255篇深度好文:5615字|14分钟阅读思维方式笔记君邀您思考:何谓“龙场悟道”与“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讲
王阳明龙场悟道期间日夜睡石椁,所悟内容堪称史上最强的一次顿悟
而良知,则是指,先天的道德本心,人内心深处的直觉力量,是人与天地之间的联系和指导。而“致良知”,也是人人都可以成圣人的关键理论支撑。因为人有良知,所以人不需外求,通过向内就可以成圣人。王阳明的这层体悟,让心学终于有了归宿。也从第二次悟道起,王阳明将致良知视为了心学的最核心思想。可惜,编《传习录》...
心学巅峰:王守仁与阳明心学的传承与发展
“致良知”与个体能动性王守仁的思想中最为闪耀的一颗明星是“致良知”。他认为个体的内在良知是直接接触和体悟天理的媒介。这与封建伦理道德的盲从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个体的内心能动性,主张通过发挥自身的良知去认知和体察天理。这一思想在当时是颠覆性的,它呼唤个体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追求内心的真善美。王守仁...
你懂你的孩子吗?专家大咖共寻读懂孩子的“密码”
幸福的源泉更多来自于品德。生命的成长需要靠自己的修养与体悟,忠诚于心中的良知,就会体会到心安的幸福,进而自觉自愿地去“立德树人”,这就激发了德育的内在动机,这样才能做到“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立德树人”。“德育具有引领性、根本性,如果通过体证良知获得幸福,就会每个人都随时随地终身自觉自愿地修养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