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研究》:教育革命的“内在转向”
指出高文教授作为当时国内最早研究维果茨基的学者之一,率先将社会文化学派研究引进国内,从社会文化取向研究学习的问题,基于维果茨基学派研究,引入作为重要分析工具的第三代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对于学习研究具有革新意义。
朱汉民:百年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葛兆光受现代国际上新的史学思潮即年鉴学派的影响,后者将历史学研究的重点从政治、文化的精英人物转向普通大众、日常生活。葛兆光出版的《中国思想史》,导论部分专门探讨了关于“思想史写法”的重要问题,明确表明他的思想史研究对象不同于前面占据主导地位的侯外庐的思想史,他的研究不同于《中国思想通史》仅仅在学术精英...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丨坚定文化自信 在多元文化世界里寻找中国...
66年坚守杏坛,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观,主持创办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倡导“中国影视民族化”理念,在文化学术界开启了中国影视学派研究热潮。提出“第三极文化”理念,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出版《黄会林绍武文集》(十卷)、《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夏衍传》(与绍武合著)、《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
在“区域”中发现中国“大历史”——区域史研究的历程、现状与展望
法国年鉴学派亦从整体史的研究逐步转向区域史、村落史的方向上来。与此同时,以森正夫为代表的日本明清史学界也同样转向了地域史的研究,常建华即认为“战后日本明清史学,至80年代发生重要转折,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其特点之一是,有关地域社会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我国兴起了区域史研究的热潮,在历史地...
三百年来俄罗斯汉学—中国学的研究与发展
之后随着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数百年间,世界对中国研究的热度不减。中国问题研究也由传统文字、语言、文化领域逐渐转向以社会科学方法全面分析现当代中国的现代中国学范式。在世界中国学诸多流变和派别的百花园中,俄罗斯汉学、中国学研究延绵不断,自成体系。中俄互为最大的邻国,俄罗斯中国学借天时地利,在300多年俄罗斯...
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变”与“不变”
第二,推动社会科学学者转向更高层次、更具创新的研究活动(www.e993.com)2024年11月11日。过去的社会科学研究往往是以问题导向、好奇心驱动,寻求对复杂社会现象的理论解释,为拓展人类认知世界的前沿边界作出边际贡献。人工智能大模型出现后,人类可以更多地依赖大模型认识世界,这有利于把学者从传统思维框架下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转而关注更重...
纪念︱从境地研究到气候史:勒华拉杜里的总体史探索
笔者拟将勒华拉杜里的气候史研究放到年鉴学派的发展脉络中论述,并考察其受到的欧洲他国气候史研究的影响,从整体上把握勒华拉杜里气候史研究的转向,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总体史追求。一、年鉴学派的境地研究法语中的“境地”(milieu)一词源于牛顿物理学的“媒介”(medium),也就是“以太”(éther),即流动的介质,能使一...
基特勒、德国媒介理论与中国媒介研究——杰弗里·温斯洛普-扬教授...
基特勒转向媒介研究是因为他觉得既有文学研究无法充分分析文学。请注意,如果不读基特勒早期作品,你就无法完全理解他所说的话。但是他的早期作品并没有全部被翻译出来,因为涉及德国文本,对于非德国人来说,它很难阅读,很难翻译,也不太感兴趣。但在基特勒那里,文学文本意味着文化的适应和书写的形成,它的深层次运作远远...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发展史研究暨黎虎先生史学思想研讨会举行
牛润珍教授做了《略论黎学与黎虎学派》的线上发言,他表示,黎学的核心是“皇权-吏民”学说,这一学说之所以能建立起来,源于黎先生坚定扎实的学术风格:其一,通史家风。黎先生由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调查研究转向先秦史研究,此后又转向魏晋南北朝,后又延伸至汉唐,黎先生的学术研究深受赵光贤、何兹全、白寿彝等先生的...
2023年文学研究发展报告
(三)持续推进中外文学比较研究纪德君认为,“海丝之路”的文学书写,不仅为“海丝之路”保留了珍贵的文化记忆,对于今天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海丝之路”的文化精神,建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顾明栋提出“镜中灯”这一二元兼容的概念,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展望未来建构全球性美学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