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六稳”“六保” 央地全力攻坚冲刺
“下一步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抓好,把保市场主体的关键点抓好,释放出中国经济的强大能量,尽快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当前更加精准分析政策的效果和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是更好谋划下一步发展,优化下半年政...
媒体:宏观政策随疫应变 从“六稳”到“六保”显底线思维
需要指出,虽然“六保”比“六稳”有表述上的明显变化,但其实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并没有偏移。从“稳”到“保”,反映出的是当前的宏观政策“随疫应变”,突出了明显的底线思维与风险意识,中央对国内外环境有了更清醒的判断和更务实、更细致的部署。从方法论来讲,这种底线思维、风险意识要求不盲目强求扩大投资,...
从“六稳”到“六保”,看中国政策变化
2020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除了加大“六稳”工作力度,还增加了“六保”分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稳以上两个提法都是对于中国经济当时所处的地位做出的针对性的政策。在2018年中国的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对于来年国内经济预期的增长...
2022:宏观政策助力实现“六稳”“六保”目标
周月秋: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2022年宏观政策的最大特点是更加前置、更有力度,同时预见性也更强,更好地助力实现“六稳”“六保”目标。主要体现在: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今年财政支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财政发力重心前置,助力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预计财政政策的...
【2021,中国经济印象】稳,“六稳”“六保”护航经济发展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今年以来,我国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升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强化政策协调配合和预期引导,经济在爬坡过坎中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增长稳中有升。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高于6%以上的预期目标...
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实现“六稳”“六保”
调查结果显示,学者们普遍认为,尽管疫情短期内会带来经济冲击,但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长期趋势(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宏观调控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和政策灵活性,围绕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短期纾困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向深化实质性改革要动力。一、受疫情影响,六成学者对...
今年各项宏观政策围绕“六稳”“六保”展开
今年的各项宏观政策是围绕“六稳”、“六保”,特别是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展开的。为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针对性强、力度大的重要举措。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
中国证券报头版评论:以更大政策力度护航“六稳六保”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大力度已是必然,更多财政工具、降准、降息等措施的实施也将渐次落地。可以预期,经济调控的重心将紧扣稳增长,以实现“六稳六保”。在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对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必须充分评估。不少专业研究机构已逐步修正对全球和中国经济增长的...
焦点丨全面降准!宏观政策将仍以稳增长为主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全面降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要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二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增大,需要通过加强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融资成本。“央行此次全面降准符合预期。”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七大宏观调控政策...
第一,市场主体是宏观政策、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过去两年,我们都在讲要“六稳”“六保”,其间的逻辑关系愈发清晰。比如“六保”中“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是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保市场主体。只有保住了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才能保住基本民生。“前三保”保住了,才能保住了经济基本盘,才可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