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史拾遗(五)——西汉初年的法律思想与刑罚设置
所应注意的是“髨”“耐”等刑罚,传统认为应当属于耻辱性的刑罚,但是如果根据以上的论述,此类刑罚很有可能是剃除头发来抵偿自己的罪行。并且这种现象还延续了下去,《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
反弹缩量,并不意味反弹结束,绞杀散户行情已近尾声,磨底要耐心
绞杀散户的行情,也就是在这一种气氛中,让所有的散户交出筹码。完全没有必要发布转融通暂停的消息,这样的话,让散户交出筹码,可能就更难了。冷静的思考,我个人觉得,绞杀散户的行情,其实已经完成了。正因为完成了,才会发布了欺诈发行,提高了刑罚和金额,才会暂停了转融通。那么接下来的行情,会怎么演绎?我...
1779年,乾隆下令绞杀四川一名九岁男娃,众人:吾皇英明!
片刻之后,刘縻子的身体不再动弹。验尸官上前确认死亡,行刑结束。张德明宣布刑罚执行完毕,命人将尸体交给刘家处理。深远影响:对清代司法制度的变革九岁男童刘縻子被判处绞刑的案件,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更对清代司法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个案例成为了清代法律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影响了后续的司法实践和...
大奸之人当用重刑罚之,聊聊古代酷刑吧
通常在古代犯刑致死,往往是采用斩刑或绞刑。斩刑咱们就不用说了,大家在电视剧里面看过,绞刑和西方的不一样,并不是上绞刑架吊死(确切说是拉断颈椎),而是利用绳索绞杀。而对于叛国者往往采用的刑罚为车裂或者凌迟。车裂在民间又称之为五马分尸,源于战国。到了唐代之后则是先将犯人斩首之后,再用牛车撕裂。其原...
乾隆在1779年下令绞杀一名年仅九岁的四川男孩,众人:吾皇英明!
官府认定此案系属于一场意外导致的寻衅滋事。他们认为刘縻子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并非存心谋害李子相。鉴于李子相的死亡是意外结果,根据大清例律,对刘縻子的刑罚应该适度降低。建议皇帝判定刘縻子无罪,并赔偿一定数额的银两(二十两白银)以赎罪并了结此案。他们还引用了雍正时期的一个孩童杀人案作为论据。
为何乾隆下旨绞杀九岁男童不仅没有被谴责反而让人高呼吾皇英明?
于是乾隆按照《大清律例》中规定得十岁以下犯命案者情节十分恶劣严重对刘縻子进行了从重处罚,乾隆判刘縻子处以绞刑,但念其年幼可以不立即执行,即判处他绞监候之刑,相当于现代的死缓之刑,这也是清朝律法中对于未满十岁的命案犯判处的最重刑罚(www.e993.com)2024年11月22日。未满十岁的罪犯在清朝被判处绞监候和斩监候这类刑罚,都会被关...
监禁中被人用弓绞杀,贾元春死时惨状,被作者用16字写尽
也就是说,贾元春是长时间被囚禁在宫中不得脱身,随后被缢死,至于将她杀死的凶器,很有可能就是画中的那张弓。缢杀其实是古代娘娘们最为普遍的了结方式,并且大都是在涉及到国家和政治事件的时候才会被判处如此残酷的刑罚。对于贾元春来说,这样的死法是十分不体面的,被弓缢住脖子直至气绝身亡,这种死法不仅...
“十大酷刑”都有哪些形式?为何要在其前冠以“满清”二字?
古代酷刑中,比较人道的刑罚,可能只有鸩毒和缢首。前者系用入口即死的剧毒药,逼迫罪犯服用。缢首则有逼罪犯自杀,或令行刑官员士兵绞杀二种形式。古代常说的皇帝赐三尺白绫,逼令罪犯自尽,如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嘉庆赐死和珅等,即此。这二种刑罚,常用于赐死贵族官僚后妃等,以保全其尸首,让罪犯体面尊严地死去。
陈俊强:惟刑是恤——汉唐刑罚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即使废除死刑失败,但中国的法定死刑自隋唐以下,一直到清朝末年都仅有绞杀与斩首。相对而言,欧洲却长期存在绞、斩、坠崖、钉十字架等酷刑。更不必说中国在公元前早已废除肉刑,而欧洲法定刑中直到16世纪仍存在砍手、砍脚、割鼻等肉刑。相较之下,中国刑罚制度显得格外轻缓人道。中国在这么古早就已经针对肉刑与...
铁链之下,没有赢家!——提高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刑罚
为什么拐卖妇女儿童屡禁不止?为什么一些人宁愿冒着被“绞杀”的危险,也要“顶风作案”?这是否与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法定刑较低有关?我们先来看下近几年拐卖人口的数据。一拐卖人口数字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份数据显示,1998年公安机关立案拐卖妇女儿童刑事案件数量为6513件,2000年为23163件,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