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工繁殖首次成功! 2000尾中华鲟幼鱼健康成长
这是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孵化出膜的第十四天,此时它们的身体已经长到了约3厘米,刚刚可以开口摄食。这意味着这批中华鲟幼鱼已经顺利进入了新的生长培育阶段。截至目前,首批孵化的5000尾幼苗,存活的有2000尾。在康复观察池,鲟爸鲟妈正在接受科研人员的产后康复观察。这2尾中华鲟20年前由野生中华鲟繁殖获得,目前正处...
上海成功实现中华鲟人工繁殖 2000尾幼鱼健康成长
中华鲟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是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型物种。经过科研攻关,上海在崇明基地成功孵出人工繁殖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填补了该项技术在长江下游及长三角地区的科研空白。目前,存活的2000尾中华鲟幼苗已有小蝌蚪大小,正在健康成长。在中华鲟保护繁育车间,科研人员正在采集中华...
上海成功实现中华鲟人工繁殖,首批“国庆宝宝”诞生
通过不断优化饵料供给、提供优质蛋白源饲料、改进培育水环境、加强水温调控等多项举措,中华鲟人工繁殖终于“喜事”将近。2024年9月中旬,试验迎来重要节点——亲鱼体检,科研人员通过生长检查、B超检查、血液检查等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评估,经过连续十几天的检查,首轮共完成100多尾中华鲟的体检。随后,通过对体检数据的比对...
“鲟宝” 上海实现中华鲟人工繁殖 同批诞生近5000尾幼苗
????通过不断优化饵料供给、提供优质蛋白源饲料、改进培育水环境、加强水温调控等多项举措,中华鲟人工繁殖终于“喜事”将近。2024年9月24日,攻关团队最终分别选取4尾雄性中华鲟和4尾雌性中华鲟进行试验。10月1日22时,在经历100多个小时孵化后,第一尾中华鲟仔鱼顺利破膜孵出。????记者张海峰马松...
拥有全国半数以上的子一代中华鲟 荆州成“中华鲟宝宝”摇篮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极危物种,也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海洋中度过,性成熟后洄游到长江交配、产卵。葛洲坝建成以后,因为产卵场环境受到影响,返回长江的中华鲟越来越少。从2017年至今,野外中华鲟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7年,意味着中华鲟自然种群濒临灭绝。通过人工繁育保种,开展增殖放...
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如何适应自然环境?
2023年9月至10月,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分三批次对成熟的中华鲟亲鱼进行繁殖,共繁殖中华鲟鱼苗120万尾,培育成放流规格苗有50余万尾,繁殖数量创40年来新高(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是中国首个因大型水利工程兴建而设立的珍稀鱼类科研机构,也是这些中华鲟宝宝的“产房”和“幼儿园”。
连续7年未见中华鲟自然繁殖,专家:2036年有望看到它们在长江中恢复...
《长江流域水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2年)》推算,葛洲坝下中华鲟亲鱼(性成熟,可参与繁殖)仅13尾,未监测到自然繁殖。1983到1984年,长江中华鲟产卵群体数量评估为2176尾,2017到2022年调查,葛洲坝下游80公里,水声学评估中华鲟产卵群体数量为:27、20、16、13、15和16尾。
六问十年禁渔:长江初愈 盼从休养生息走向生生不息
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和银鱼在此地产卵繁衍;中华鲟幼鲟、刀鱼和凤尾鱼在这里索饵成长。因此,长江口就是产卵场、索饵场、育幼场,亦是中华鲟等洄游性鱼类的必经通道。“长江口对于生态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对河口主要渔业资源和保护动物的生态功能。”潘迎捷分析,长江口的生态一旦失衡,就像是扼住了这些重要渔业资源...
鲟鱼专家危起伟:中华鲟自然繁殖已中断7年 预计2036年恢复
“放弃最后1%产卵地,中华鲟不生了?”中华鲟没有主动放弃繁殖,做中华鲟保护的人也没有放弃。中华鲟的繁殖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是一种群体行为,要有足够多的种群数量才能完成繁殖。中华鲟的视力很差,在水里主要靠嗅觉找到同伴,当所处的空间足够大时,需要足够多群体才能保证繁殖概率。比如在1000米江段有10条鱼,...
江豚幼豚出现、中华鲟数量增加……长江口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向好...
中华鲟是典型的江海洄游型鱼类,近海栖息,长江繁殖,每年7-8月从长江口溯流而上,于次年10-11月抵达自然产卵场产卵,孵化后的幼鲟在长江口摄食育肥后陆续进入大海。因此,长江口水域是中华鲟幼鱼重要的索饵场和育幼场,也是中华鲟成鱼回游繁殖的关键通道。不过,受多重人类活动影响,目前中华鲟繁殖群体规模急剧下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