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迈向媒介的个体化——基于媒介学视域的分析
他以媒介与记忆作为研究视点,揭示了以工业生产为特征的大众媒介掌握着人类社会外化的记忆持存,却熔断和消灭了人类个体对话交互的可能。大众媒介营造了一种与缔合环境相反的“断裂环境”,也就是拒绝人类个体的天然记忆与工业人工记忆的接合,由此个体只能作为消费者机械地浏览着媒介制造的事件(斯蒂格勒,2010/2019:72)。而...
基特勒、德国媒介理论与中国媒介研究——杰弗里·温斯洛普-扬教授...
访谈中介绍了基特勒媒介理论的学术脉络与思想内涵,主要观点有:基特勒早年文学研究为其媒介研究奠定了分析基础;任何媒介都具有物质性,但不等同于物质材料,媒介决定我们的现状,可以从媒介角度考察中国现代性进程;媒介考古学发掘历史盲点,当下媒介考古学呈现为政治性、技术先验与反人类时间这三种趋向;“文化技术”理论强调阅读...
课程讲座 | 基特勒媒介思想与德国媒介研究
德国媒介理论及其所建立的研究范式,源自德国媒介学者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Kittler)的媒介研究。讲座结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德国社会背景,分析为何此时麦克卢汉的思想能够进入德国学界,基特勒又是如何融合麦克卢汉、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和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来发展媒介理论,并重点介绍“媒介决定了我们的境况”、“传播的...
“裸露”的朋友圈:媒介域视角下中国青年的传播隐私管理
此时,物质身体成为德国媒介学家基特勒眼中的“技术媒介”[2]。作为具身传播的前提,用户的身体具有媒介双重身份,即“组织性物质”(MO)与“物质性组织”(OM)。“组织性物质”强调身体与工具型媒介(如手机、电脑)的桥接,而“物质性组织”则强调身体与组织型媒介(如线下规模有限的俱乐部、线上规模无限的朋友圈)的耦合...
理解媒介就意味着理解人性丨“新闻与传播学译丛”上新
“媒介决定了我们的处境”。——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留声机电影打字机》1969年,计算机网络开始出现。1993年,蒂姆·博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2004年,Facebook上线。今天,网络、互联网、社交媒体,似乎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此时,我们还需要再提“新媒介”吗?何为新媒介,它又新在哪里?新媒介与社会之间...
何谓“媒介物质性”:一种马克思主义视角的辨析
在传统观念中,媒介的物质性主要指媒介作为物理实体所具有的特性(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媒介的物理载体决定了信息呈现与保存的方式,如纸质印刷品、胶片、磁带等,其物理属性如尺寸、材质、耐久性等影响媒介的可及性与传播效果;媒介的传播渠道依赖于物理设施,如邮政系统、电影放映网络、广播电视网等,其覆盖范围、传输速度、可靠性等影响了...
探究“文化的数据”:后人文主义媒介史书写的兴起与发展
“媒介决定我们的境况”:视野的开辟及其问题“媒介科学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倘若没有信息技术的胜利在前,也就不会有它的存在”,在弗雷德里希·基特勒成为柏林洪堡大学文化研究所媒介美学讲席教授的第一年,他就在《传播媒介史绪论》(1993/2013)中开门见山,以其特有的直白形式告知整个媒介史创新工作的时代背景。20世纪...
复活、断亲与媒婆:技术撩拨下的人类交流
Reproduction一词同时具有“复制”和“繁殖”的意思。卡夫卡说,“每一种新媒介都是生产鬼魂的机器”,基特勒则说:“媒介记录和传输的可能性有多大,灵异世界就有多大。”这三位论者都可以说是媒介学者,在这一点上他们取得了共识。如前所述,记录型媒介和传输型媒介的新发展不断地撩拨人们克服距离(异地和死亡)实现...
刘海龙丨重新理解“媒介决定论”
刘海龙:新闻传播领域对新技术有种与生俱来的乐观主义,很容易站到媒介或平台立场上出谋划策或鼓吹,或者说媒介与平台的权势很大,会放大对自己有利的声音,湮没不同声音。这些年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2019年比较热的5G,探讨其应用前景的多,但是对其可能对公众造成的风险讨论得少。尤其是国家、平台、软件、各类商业组织...
胡翼青:基于基础设施隐喻视角的媒介研究
所以,媒介研究便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即研究作为基础设施的媒介,研究这种媒介特性以何种方式建构我们的时间、空间、权力、秩序和关系。尽管很早以前就有一些历史学家关注过运河、铁路、有轨电车、驿道、汽车等交通基础设施如何建构当时的社会,但以往很少有人将这样的研究看作是媒介研究,因为这确实与研究文本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