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珠:孤悬与浑融 :朱熹与张栻太极思想异同比较
朱熹强调中正仁义的动静体用之分,坚持动静分别的同时,朱熹又强调太极之妙无所不包,明了此理,则不须担心有什么分别之病。此分别之病即指张栻质疑朱熹单独指中正仁义中二者为静恐有分别之病,中正仁义分动静,但有太极之妙的一以贯之,故没有分别之嫌。在朱熹的《太极图说解》定本中已无中与仁之谓静的说法,但...
梅花易数的体用之分的预测技术
梅花易占有时无所谓体用之分,直接以理定象定位就行。有时要分体用,也得必须是在理的指导下定体用。《梅花易数》的“体用总诀”中有言:体用云者,如易卦具卜筮之道,则易卦为体,以卜筮用之,此所谓体用者,借“体用”二字以寓动静之卦,以分主客之兆,以为占例之准则也。大抵体用之说,体卦为主,用卦为事,...
...天地之心”到“恻隐之心”——基于“克己复礼为仁”的体用关系
惟克己复礼,廓然大公,然后此体浑全,此用昭著,动静本末,血脉贯通尔。[5]1411仁性作为爱之本,是体,有此体就一定有情爱的发用。但若人的情感意识被私欲障蔽,则体不能显,用亦难成,这就必须要通过克己复礼的功夫,走向“大公”无私的心境。在此心境下,体用、动静、本末都融通无碍,人自然能由情爱感通浑全的...
梅花易数第4讲:体和用有哪几种关系,卦气和体用的关系更重要!
体用五行之间的关系第一:用生体用生体,就是外部增益你,当然是大吉。比如体是金,用的五行是土,...
坤复说辨:朱子论未发时心之知觉
在朱子看来,邵雍多举复卦为说“于那阴阳相接处看得分晓”“常要说阴阳之间、动静之间”“贞、元之间言之”“说个循环底道理”(《朱子全书》第16册,第2395-2396页),而周敦颐强调“无极而太极”“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程子强调“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可谓“体用、动静互换无极”(同上,第2396页)。朱子...
丁纪:鹅湖诗与四句教(下篇)_象山_王阳明_良知
如何?”阳明答曰:“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若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69]“动静,时也”,动时不静、静时不动,故“心之体”不可以动静言,其用则或动或静;体用相即,故体即用所在、用即体所在,体用非以时位分,此是...
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佛教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最初被当作社会上流行的神仙道术的一种,魏晋时伴随玄学的兴起,有无、本末、体用、动静等哲学范畴成为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佛学由于在理路上有与玄学相近之处而迅速传播。特别是大乘空观可比配于老庄的贵无思想,一个讲“空”一个谈“无”,两者相得益彰。但源于印度的中国早期佛教在伦理观念...
朱熹(上):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又各具一理
朱子的体用概念,涉及始终和动静两个方面。他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是“诚之通”,是生的一面,强调物之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这是“诚之复”,强调物之成。在此,生就是始,成就是终。简单讲始为体或终为体,都不对。站在终的角度,看万物之成,那么始为体,而终为用;从始的角度,看万物之生,则...
20世纪中国哲学史论述的多元范式 | 陈来
孟子发《大易》之蕴曰:“万物皆备于我。”曰:“上下与天地同流。”程子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则基于日常实践中修养工夫深纯,达到人欲尽净,天理流行,直融天地万物为一己。无内外、无古今、无物我、无彼此,动静一原,体用不二,庄生所谓“游于无待,振于无竟”者,即此境地。
李洛能的《形意拳谱》 道真
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用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一之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古之传斯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