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祥:祠堂记与古代文人祠祀的集体认同
总体来看,祠堂作为文人祠祀的公共空间,其设立、祭祀仪式和崇祀动机所蕴含的知识和观念通过祠堂记得以阐发,并在文人间的交游、唱和等活动中得到验证。这些祠堂记所传达的集体意识,不仅展现出文人祠祀的独特性,还推动了其演变发展。而明清时期,纯粹的文人祠的兴起,正是文人对自身身份的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体现。四...
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二者有什么区别?以后别拜错了!
总的来说,寺虽然最早是官府办公之地,但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慢慢的寺也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烧香拜佛之地了。二、庙的起源与演变过程那么“庙”的起源比起“寺”来说就更早了。庙最初并不是如今供奉神明的地方,最早是帝王和贵族用来供奉先祖神位的。《说文解字》里提到:“庙,尊祖先貌也。”晋人崔豹的《古今注...
武氏祠里探古迹 还是济宁有“石”力!(下) | 錾刻之力开文明卷轴
武氏祠中,最为著名的一座祠堂便是武梁祠。它是唯一一座能进行完整复原的公元二世纪的石质祠堂,占地面积三平米,形制如房屋,前方敞开。武梁祠内的石刻内容年代跨度久远,从传说中人类的始祖到祠堂主人武梁生活的年代(公元151年),图像连接起来,恰如一幅以时间为轴线的历史长卷,刻尽儒士的理想与追求。石壁上,祠堂...
杨宇菲 | 流动的祖先:韩江上游合姓祠堂与流域贸易
已有学者指出华南的宗族祠堂源于宋代儒家吸收佛教的寺院传统以设立祠堂来构建儒家传学空间,早期以建立书院学祠或士大夫祠堂为主,民间社会宗族祠堂受规制所限而很少建立;直到《朱子家礼》将表征国家礼仪的“祠堂之制”与庶民的“祖先之礼”相结合,才明确士庶建立祠堂祭祖,开启了民间建祠堂的风气,再到嘉靖“大礼议”,...
...袭威、徐月华:乡村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治理机制及其作用...
乡村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多种制度逻辑共同发挥作用,其治理机制同时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变化的影响。通过纵向案例研究,在分析随时间脉络演变过程的同时可以深入挖掘其特征和内在规律(Yin,1994)。第二,采用双案例的研究能够提升外部效度,使得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得到印证(Yin,1994),并且两个案例地分别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
家族宗祠的起源与演变知多少
随着宗祠的普及,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祠文化,血脉文化,传承至今(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现在的宗祠已经不具有“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对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900多年大岭村是大湾区内历史文化要素最齐备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大岭村还有形制完整的历史村落格局,以龙津街、升平街为主线的鱼骨状街巷格局完整,并与砺江涌水脉相连,形成‘砺江涌头,半月古村’的传统历史格局。”而大岭陈氏族人十分注重宗族制的构建,修族谱、建祠堂、立祖训,奠定了陈氏文化底蕴。如今,大岭陈姓拥有丰富而系谱完整的文献资料,记录了宗族起源传说、南迁历程以及宗...
乔素玲、黄国信 | 中国宗族研究:从社会人类学到历史学的转向
长期以来,通过很多学者发表的有关家族运作的论著,大家都知道宗族、祠堂、族谱和族产在中国社会有很重要的作用。弗里德曼最强调祀产。正因为强调祀产,他就能够说明宗族的运作。因为强调祀产在宗族建构中的重要地位,地方上的宗族实际成为控产机构,按照A到Z模式及其衍化发展,地方宗族可以连起来建立地方社会意外的宗族组织...
【海丝泉州】泉州十大姓氏源流,您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
姓氏是代表个人及其所出家庭的一种符号,它的产生、发展、演变都有极其复杂的历史原因,诸如有以国、以爵、以官、以谥、以邑、以姓、以字、以族系为氏者。姓氏萌生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中,故姓氏之源,带有神话传说和神秘色彩。远古“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比“氏”起源更早。东汉许慎《说文解...
泉州历史上的械斗 并附“东西佛”械斗详情
起源泉州“东西佛”械斗,究竟开始于何时,如何形成?在地方文献上还找不到有关的记载,但据民间传说,却纷纷不一,今仅将主要的有关传说,摘录于下:(一)出于“反清复明”运动,而逐渐演变而来的大致有三种传说:1、闽南为明末清初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基地,当时闽南一带,英豪志士,群举义旗,有的直接参加郑国姓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