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发现有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新模式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张国庆教授团队报道发现了有机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新模式:即芳香酰亚胺与脂肪胺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光诱导电荷转移复合物,并通过稳态和时间分辨的发射光谱,吸收光谱,质谱,顺磁共振谱等手段系统性研究该复合物的性质及形成过程,并证明了该复合物可用于光诱导聚合,二氧化碳...
中国科大在量子输运、量子等离激元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新进展
随后以弱局域化量子输运作为有效探针,发现激发等离激元能够极大增强石墨烯电子的量子相干性,其量子相干长度甚至可以增加到原来的3倍。进一步,微观唯象理论分析表明,电子-等离激元耦合能够有效抑制破坏量子相干的非弹性散射,如图1所示。这种电子-等离激元耦合对量子相干性的增益,为探索准粒子间相互作用从而实现非平庸量子效...
中国科学家发现化学反应中自旋轨道分波的量子干涉现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兴安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孙志刚研究员和杨学明院士课题组合作,发现了基元化学反应中自旋轨道分波的量子干涉现象,揭示了电子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对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的影响。这一研究成果于2021年2月26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自1925年乌伦贝克和古德施密特发现电子自旋现象...
菱形堆垛三层石墨烯中发现电子和声子的强相互作用
最新发现与创新记者14日获悉,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研究三层石墨烯的菱形堆垛结构发现,在菱形堆垛三层石墨烯中,电子和红外声子之间具有强相互作用,这有望应用于光电调制器和光电芯片等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近年来,三层石墨烯引发了研究人...
光线、光波、光子和量子密码:历史和物理的多重启示(下)| 量子世纪...
1897年,汤姆孙(JosephJohnThomson)发现电子。1923年卢瑟福(ErnestRutherford)说:“很快人们看到电子肯定是所有原子的组成部分,光谱来自电子的振动。”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1913年,玻尔(NielsBohr)提出他的原子模型,其中电子在原子核的电场力作用下,处于特定的轨道,在不同轨道之间的跃迁伴随着光...
他的成就出现在每部电磁学教科书中,但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他们发现,当使用精确度较高的天平称量物体时,物体在天平托盘上的放置方式会引起测量结果的改变(www.e993.com)2024年11月6日。比如一个扁平的铅板,分别采用竖直或水平的方式放置在托盘上,测得的重量就会不同。他们认为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是位置的改变导致物体受到的引力发生了变化。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相互作用,引力...
电子债权凭证的功能与价值发现
电子债权凭证可流转、可变现、可投资是它的交易逻辑,市场逻辑主要指市场的运行规律、趋势、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市场逻辑为交易逻辑提供了背景和基础,而交易逻辑是市场逻辑在具体交易活动中的应用与体现,两者相互作用和彼此成就,共同影响交易结果。1、电子债权凭证是供应链金融“脱核”创新的基础...
中德学者首次发现超快卡皮查狄拉克效应,能直接观测电子相位信息
这一发现为研究电子性质开辟了全新的技术手段,让人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索电子行为,比如可以利用卡皮查-狄拉克干涉仪来作为电子波包相位的精确诊断工具。(来源:Science)同时,本次成果也为学科交叉提供了新见解,预计将在电子衍射成像和自由电子激光等领域发挥作用。通过这一方法,有望在电子运动的本征时间尺度上追踪电子...
科学家发现金属铁磁体中的反常电子
研究人员在布里渊区中心发现了三个C3对称的电子口袋,其中两个是密度泛函理论所期望的。第三个也是定义最清晰的能带出现在低温和结合能较低的情况下,这是通过其他两个能带中一个的分数化而产生的,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预测恰好位于费米能级之上的平带增强了电子-电子相互作用。这一发现引发了新的议题,即关于平带的...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发现新的共振结构
然而,描述夸克之间强相互作用的理论却并不排除以其他方式组成的粒子,如夸克胶子混杂态、强子分子态、多夸克态、胶子球等。学界对这些奇特强子的寻找从未停止,但目前的证据尚不足以确认它们的存在。国际上许多实验对强子谱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共振结构,但由于数据的匮乏和理论的局限,尚不能确定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