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声称品味具有主观任意性,冒犯的并不是康德的审美感...
正是在阿伦特1961年刊发的题为《自由与政治》一文中,我们才第一次看到了这一观念: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埋下了另一种政治哲学的种子,这种政治哲学不同于——实际上是对立于——《实践理性批判》里的政治哲学。阿伦特写道:康德阐释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哲学:第一种就是一般被认为是《实践理性批判》里所阐述的...
德勒兹 |《纯粹理性批判》中诸职能的关系
27“纯粹理性将一切都委托给了知性,知性首先与直观对象,或毋宁说与它们在想象力中的综合发生关系。理性只给自己保留了知性概念运用中的绝对总体性,并试图把在诸范畴中所思维的综合统一延展至绝对无条件者。”28从客观上看,理性也有一个角色。因为知性只能在形式上为现象立法。然而,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现象在形式...
张艺谋如何拉高了春晚审美?
③理性哲思之美《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20-5康德的一篇长文,是他著名的三个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奠定近代美学理论体系基石的《判断力批判》的前身。如果你想读康德,不妨从这本小书入手。虽然文章后两节关于女性和种族的思考相当过...
康德为何没有写出“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贝克认为:“似乎对康德而言,《奠基》这一题目就已显示,康德没有写作其他批判的规划。”⑤即使到了1787年4月《纯粹理性批判》修订完成之后,康德有了充分的时间撰写与道德哲学相关的其他著作之际,他依然没有提到《实践理性批判》或“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写作事宜。前面两种说法各有所本,亦各有道理,但我们认为,李明...
《纯粹理性批判》新译本出版,以康德亲自修订的第二版为底本
研讨会中,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指出,韩林合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是第八个中文译本,汉语世界理解西方文化需要跨越语言、时间的障碍,韩林合的译文流畅,其语气、语感与我们气息相通。康德研究专家、《康德全集》中文版译者李秋零表示,翻译学术著作并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问题,它需要有深入的研究及前人的积累作为支撑。韩林合...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内容分析第七篇/实践理性的方法论
《实践理性批判》一共分为两个部分——要素论和方法论,前者讲理论,后者讲方法,不过从篇幅的角度来看,要素论基本占了整本书的九成内容(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这个情况跟《纯粹理性批判》中是一样的,因为康德一直将批判系列定义为一种引导,而不是理论体系的全部。所以在要素论中,康德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而到了方法论部分,只是进行了总...
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批判,我们该从康德那学什么?
这是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篇总结,第一篇主要是从历史、背景、目的和意义等角度来去理解《纯粹理性批判》,是一种外部视角;第二篇是以内部视角,以通俗和简要的方式对康德的观点进行了理解。如果让康德自己来看,可能这即将展开的第三篇是他最乐于看到的内容。可以说是康德在哲学领域重新发现了辩证的方法,并...
康德《判断力批判》三:审美判断的演绎与辩证论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判断力是知性和理性之间的过度,是从认识到实践的桥梁,也是从自然到道德的中介。而康德认为这个中介也是有指向的,它必然是从知性指向理性,从认识指向实践,从自然指向道德。并不能说美必然是道德的,可以说美是通向道德的必经之路。懂得审美并不一定会具有道德情感,但道德情感却应该是从审美当中萌芽...
许明| 美学与认知科学
但是,美学研究并没有构成一部美学研究史,各种形式的美学史太多只是美学理论的陈列和艺术观点的编年史。可想而知,美学研究仍是一个极不成熟的学科,因为从事美学研究的人还没有自觉地意识到需要在思维方法上同亚里士多德、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相联系。也因此,清理美学研究的逻辑史,在当代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
“自主与共同体”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德哲学专业委员会...
他认为,康德的目的论批判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人们大多只是认为它是审美判断力寻求三大批判的超自然基础和延续和结论。在他看来,目的论判断的作用是显著的,它不只是连接《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桥梁,而且是前两个批判重要论点的扩展。在此意义上,《判断力批判》逐步把三大批判结合成一个关于人性和人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