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风靡一时的《读者》、《知音》、《故事会》,为何风光不再?
《故事会》在向读者讲述故事的基础上,同时着力于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追求口头性与文学性的结合,力求每一篇故事都能做到好读、易懂、能传。《故事会》被广大读者们称为“最方便快捷的精神食粮”,也正因为其老少皆宜的特点,让它早在1985年的第二期发行量便达到了760万册。1997年《故事会》更是位列全球杂志发...
曾一年发行4000万册,家喻户晓的读者、意林,为啥现在不行了?
对外国“祛媚”的国人在2011年,《意林》和《读者》两部杂志的年发行量都超过了4000万册,而十年之后的2021年,这两本杂志的年发行量却锐减至几百万册,跌幅超过了80%,也难免令人唏嘘。而其背后的原因,倒也十分简单:国人对外国“祛媚”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仅限于纸媒,电视、电脑、...
洗脑了一代中国人的意林毒鸡汤,如今快给老外忽悠瘸了
遥想十几年前,无数90后中小学生的作文素材都来自于读(读者)、青(青年文摘)、意(意林)这三大杂志巨头。在那个学校严查与“学习无关”的课外书的时代,读、青、意不仅不会被划入“违禁品”的范畴,还往往能够成为语文老师亲封的嫡系期刊,旨在提高阅读与写作水平。试问哪一位学到头秃的学生家里,没有几本读青意...
老外也看意林?吹得中国人都不好意思了……
一半人是《意林》一半人是《读者》
谁制造了读者和意林中的乌托邦?
叶圣陶认为,阅读是读者和作者双向交流的过程,也是读者通过文字走近作者心灵的复杂心理过程。叶圣陶主张的语文教育以阅读为核心,强调鉴赏、想象、语感、涵咏、揣摩、评论、咏诵的学习过程。这也是《读者》和《意林》这种毫无思想深刻性可言的文字,出现在高中生案头的原因。
巴黎奥运才举行到一半,我发现《意林》和《读者》又又又塌房了
曾经,国内被奉为神书的《意林》和《读者》,无时无刻不再为我们描述欧美人的善良和豁达(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残酷的杀戮和殖民之上。不可否认,欧美人当中确实存在有所谓心胸宽旷,性格热情的金发碧眼俏女郎。可如今摆在我们眼前更多的,则是是一幅幅人面兽心的臭皮囊。
外国人看《意林》《读者》笑疯了!日本网友:我们从没喝过马桶水
直到现在,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真实信息后,他们才意识到多年来一直被这些"毒鸡汤"式文章所愚弄。一位80后网友感叹说:"我小时候被《意林》录用了、《读者》那些崇洋媚外的编辑骗了这么多年!"有网友呼吁,媒体作品的创作者应该秉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既不能过于美化国外,也不能故意丑化国内,而是应该真实反映不同国家...
在拷打之后,“回旋镖博主”纷纷向《读者》《意林》“道歉”
真正被广泛传阅的杂志,还要数《意林》《读者》《青年文摘》为主的文摘刊物,它们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读,被发现了大不了就说自己在"锻炼议论文水平"——当然,这都是纯扯淡,通常翻开这些杂志,大伙都会默契地无视掉里面绝大部分的"心灵鸡汤"和"新闻时事",直奔"幽默与笑话"板块。
《意林》的风,终究吹回了老外家里
《意林》和《读者》就是一个最大公约数的“窗口”。不管是听说还是杜撰,最后指向的都是一个虚拟的目标。这个目标投射的是中国人自己的想象: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理想国,那里的人们既有德国人的严谨务实,又有日本人的工匠精神,还有美国人的独立思考。时过境迁,当人们真正目睹了西方世界的混乱后才发现,小偷和流浪汉...
看老外吹中国,“意林”风吹到了美利坚
事实上,《读者》《知音》《意林》等杂志的爆火,背后绝不仅仅是一句猎奇毒鸡汤所能概括。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这些读物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早期的《读者》内容涵盖多元,从科幻到生活小说一应俱全,堪称最强精神食粮。到后来一些文稿内容开始走向极端,家长和孩子们还会买账,除了信息差造成的两眼摸黑,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