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三北种棵树
“深栽浅埋”就是在沙地里挖一个80至100厘米深的坑,将樟子松树苗栽种到坑内,分两次回填,共回填40—50厘米深的土,让树苗在近半米深的坑中占据抗风沙干旱的有利条件。“这是我们科左后旗林业和草原局技术团队,经过长年探索研究的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种植法。2013年以来,‘三北’防护林的人工造林工程实施,采用这...
“内蒙古正向世界递出一张绿色名片”
“在我看来,草方格沙障就是一个工程奇迹。”哈维·加利·佐丁说,“我在草方格中间看到很多树苗,它们已经绿满枝头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些草方格中间的树苗基本两年就可以扎根,固化住流动的沙丘,然后再过个三五年树木周围就会逐渐长出灌木和草皮。我觉得沙障治沙法不仅可以有效遏制流动沙丘的蔓延,还能为当地创造很多工...
苏木山上的新“愚公”: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董鸿儒:“我们上山一看,是五月的下旬,人家那落叶松绿油油的、一坡一坡的,已经成功了,看了以后我们非常激动,非常高兴。我们心里就有了底,有了依据、有了方向,我们苏木山也有了目标了。”1965年春天,董鸿儒用带回的华北落叶松籽种育苗,当年9月,精心培育的树苗苗根舒展、顶芽饱满、苗茎粗壮,育种成功后紧接着开始...
【“塞上愚公”——董鸿儒】苏木山上的新“愚公”: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董鸿儒和一代又一代林业人,信念坚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壮举被誉为“苏木山精神”,创造了也守护着这绿色奇迹。董存战:“培养一棵树非常不容易,我们继承发扬了前一辈的优良传统,保护森林,为造福后代打下良好基础,继续把苏木山打造好、守护好,保护好这片绿色。”来源/《内蒙古新闻广播》官方微信编...
一棵树见证内蒙古绿色版图扩展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包头嘎查。(受访单位供图)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包头嘎查党支部副书记宝秀兰摸着身边一棵老榆树告诉记者:“当时,地里都是白沙子,只有一棵老榆树。这棵老榆树给了我启发,沙子里能种树、能长树。”科尔沁沙地横跨内蒙古、吉林、辽宁三省区,沙地面积7760万亩,在内蒙古通辽市境内占52.7%...
【“塞上愚公”——董鸿儒】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董鸿儒:“从育苗开始,像呵护自己的小孩子一样对待,培养树苗和拉扯小孩子一样重要(www.e993.com)2024年11月4日。要求质量第一,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没有数量就没有绿色。”到1980年,苏木山林场造林面积达10万多亩,成活8万多亩,产值达到3个多亿。成功填补了内蒙古西部高寒山区造林植树的空白。
有一种力量叫苏木山精神
每个人要背六七十斤重的树苗上山,北方的春天山上风大也凉,背着湿漉漉的树苗上山,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负责运水的人则需要把近八十斤重的铁皮水箱从沟底背到山上,一天往返两三趟。不管是在当生产队长的时候,还是在后来担任苏木山林场场长之后,苦活儿累活儿,董鸿儒总和工人们一起干,从不搞特殊。不一样的是他...
苏木山上“不老松”
植树造林,困难比想像的多。选树种,就是困扰董鸿儒的第一个问题。“全场干部职工大干了一个秋天,种下300多亩杨树,到第二年开春全都枯死了。随后,我们又连续尝试了3年,但都以失败告终。”董鸿儒回忆道。接连的失败,并没有让董鸿儒气馁,他继续在苏木山地区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寻找适生树种。荒凉的山上,一棵生长在...
弘扬蒙古马精神|董鸿儒:一生只做一件事
退休后的董鸿儒老人好像青山上的一棵不老松,时常应邀外出作义务宣讲,讲述苏木山3000多万棵树的故事。在他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加入植树造林的大军中……董鸿儒“北疆楷模”荣誉证书。(摄影:冀晓东)“我一辈子就在一个单位,就是苏木山林场;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就是种树。”这是董鸿儒在“北疆楷模”颁奖...
通讯:走进“三色”苏木山
60多年来,苏木山人埋下3000多万株苗,长成了3000多万棵树,成活率超过90%。2013年,苏木山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步行栈道从山脚一直铺至山顶,平均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森林资源每年在涵养水源、固土、固碳释氧、进化大气环境、森林游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为2.6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