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孔子早就想明白了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认为,只有重“生”之过程,尽人之能事,当死亡来临,方可坦然面对。不惧死,不轻生,努力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生命走到尽头,顺应天命,坦然面对,这是孔子在生死态度上的智慧体现。除了关注生理上的生命教育,孔子还重视心理上的生命教育。孔子始终抱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盛赞颜...
清华教授跟着百万粉丝“00后”入殓师体验一天:知道她为啥如此受...
彭凯平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社会科学学院前院长,也是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对于中国“死亡教育”缺席的原因,他认为主要是受到了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更愿意谈生的快乐。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没有好好活着,去谈什么死后和死亡呢?”中国人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死亡都不仅是个体的离去,更象征...
未知死,焉知生
由此可见,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而今天我们的教育则要“未知死,焉知生”。把童年还给儿童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4月5日,在央视《鲁健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在谈到心理话题时表示:“其实我有一个特别‘极端’的思想,我觉得我们的孩子在一年级、二...
中国哲学家如何看待死亡|孔子|儒家|孟子|庄子|本体论|冯友兰_网易...
他多次针对释家的死亡观明确地强调说:“凡欲学者,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今所学果为何事?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身或不寿,此心实寿”,“或为国死事,杀身成仁,亦为考终命。”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到陆九渊的“惟义惟公”和“为国死事”,所强调的显然都是死亡的社会性和社...
董宇辉复播首推《论语》,孔子关于幸福的论述究竟是什么样的?
总体说来,中国文明的根本品格是此世性的。与其他以彼岸追求为核心的文明不同,在中国文明的深层意识里,此世是唯一的目的,也是唯一的过程。基于对此世幸福的敏觉,而生出对人的普遍的本质倾向的洞察。《论语》开篇即突出地强调“说”和“乐”根源于此,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的根源亦在于此。
胡太后推崇佛教-细品《资治通鉴》之南北风云原文及译文
太后好事佛,民多绝户为沙门,高阳王友李瑒上言:“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不孝之大无过于绝祀(www.e993.com)2024年11月11日。岂得轻纵背礼之情,肆其向法之意,一身亲老,弃家绝养,缺当世之礼而求将来之益!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安有弃堂堂之政而从鬼教乎!又,今南服未静,众役仍烦,百生之情,实多避役,若复听之,恐捐弃孝慈,比...
证严上人:佛教如何看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
有人问: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我们要怎么看待这句话?证严上人开示:有些人很烦恼,不知死后的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做人的道理都不晓得了,就想追求做鬼的道理,这不是庸人自扰吗?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与其烦恼死后的事情,不如用心照顾好当下的人生——种什...
黄玉顺‖唯天为大:孔子“天教”略论
孔子的意思是:天乃是不可欺骗的。天之不可欺,当然是因为天是“全知全能”(omniscient)、无所不知的。(二)天的情感性据《论语》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悦)。夫子矢(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邢昺解释:“厌,弃也。”[29]朱熹解释:“厌,弃绝也。”[30]程树德提到:“孔云:‘...
孔子曾为“入殓师”:或靠为别人主持丧礼为生
孔子带了那么多徒弟,不是谁都有工作,而且平时不能老学习啊,也得挣钱,于是主持葬礼这一“儒”的老本行势必不会放下。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可能正是基于自己过往当“入殓师”经历的一种反思。晏子批评孔子为首的儒者倾家荡产办丧事。这也是所有批评古代丧葬制度的常用说法。其实这些礼仪制度有其合理之处,也...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核心提示: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说:“生”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著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生活。”“孔子只管当下生活的事情,死后之事他不管的。”“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