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用了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首《千秋岁》的和词,这是为什么?
那么“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逐渐形成,苏轼对秦观还是有点偏爱的。这个“苏门”的弟子们都知道的。比如说苏轼写了一首词,经常要问人我这个词跟秦观相比怎么样。他跟他相比,说明他不敢忽视他,虽然是自己的学生,但是才华他其实认同他的。黄庭坚一来,一定要拿出家里最好的茶来招待这些自己的弟子们。所以“苏...
苏轼的“仁统”与韩愈的“道统”
苏轼是欧阳修的弟子,曾说欧阳修为人如孟轲、韩愈之徒。他在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后,为表达对主考官欧阳修的谢意,写了《谢欧阳内翰书》,其中说“唐之古文,自韩愈始。其后学韩而不至者为皇甫湜,学皇甫湜而不至者为孙樵。自樵以降,无足观矣”,这是他自我的见解,韩文之传不论,可知苏轼出川前就学了韩文;而...
一文道尽苏轼的一生
苏轼十二岁时祖父去世,苏洵回家守孝,开始亲自教育苏轼、苏辙两兄弟。苏轼长大后,博通经史,一天能写出几千字的文章。他读《庄子》,感叹地说:“以前我有见解,总说不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正合我的心意。”苏轼二十一岁到京城参加科考。主考官是大文学家欧阳修,他正想矫正文风的弊端,读了苏轼的文章后大为赞叹,...
“尚意”书风:苏轼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
黄庭坚作为苏轼的挚友及弟子,对苏轼书法的理解深入骨髓,他的评述不仅基于对苏轼书迹的直接观察,更融入了对苏轼人格魅力、艺术追求的深刻认识。黄庭坚的评论不仅揭示了苏轼书法的外在形式美,更剖析了其背后的创作心态与审美哲学,对于全面理解和评价苏轼书法的艺术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黄庭坚的视角,我们能够更准...
苏轼与东坡:他们是一个人吗,他们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于是,他想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忠州东坡种花种树的故事,便将这块耕作之地命名为“东坡”,他也自号“东坡居士”,苏轼是在黄州期间才有这一名号的。据袁庭栋先生在《古人称谓》一书中的统计,苏轼一生使用过的和后世称呼他的名号称谓,有70多个。其中有以字号称谓的如苏子瞻、苏子平、苏长公、苏和仲等;也有以地...
「惠州文脉·风物」葛洪与苏轼的“双向奔赴”:真契之交 隔代知音
”可以说,苏轼深受葛洪的影响,是葛洪的“后世相知”(www.e993.com)2024年12月20日。葛洪思想深刻影响着苏轼宋哲宗绍圣元年,苏轼被贬至惠州,前后四年时间,“杖履罗浮殆居其半”。栖隐罗浮的葛洪是一位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道教外丹派的奠基人。出于对葛洪的服膺,苏轼精研葛洪写于罗浮山的《抱朴子》,和儿子苏过在葛洪炼丹灶附近搭起一...
苏轼禅诗的观世三境
苏轼在度过了流放儋州的七年后,最终便获得了这样的豁达,他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总结过去的起落人生:“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贬谪海南的凄苦经历被他幽默地转化为一场毕生难得的远游机会,苏轼已经做到了从容达观地面对苦难。《维摩诘经·弟子品》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妄想是...
苏轼格外赏识的六个人
一到颍州,苏轼便对陈师道“待之绝席,欲参诸门弟子间”。陈师道曾在访欧阳修故宅后写有一首四十行的《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作,开篇所写“生世何用早,我已后此翁。颇识门下士,略已闻其风”句,就表达了他对欧阳修及“门下士”苏轼的由衷敬慕。陈师道诗句酣畅,文采飞扬,苏轼极为欣赏。至于与赵令畤的...
苏轼的偶像
嘉祐二年(1057),苏轼、苏辙在开封参加省试(即会试),苏轼作《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主考官欧阳修阅卷后大为惊喜,本欲置于榜首,又疑是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登第后,苏轼按例作一书函向欧阳修致谢,两人确立师生关系。欧阳修读函后高兴地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我们都被骗了,身为北宋顶流的他,不仅不凄惨,还是史上最幸运人
后来,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苏辙不远万里,长途跋涉,来到了京城进行科举,初次参加考试的苏轼一鸣惊人,名声大噪,就连当时第一的知名度都没他高。由于是封着名字批阅的试卷,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也不知道文章是谁写的,本欲评其为第一,可又觉得像是自己弟子的文风,为了避嫌,便将其降为了第二。名字掀开之后,才知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