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縻和改土归流的本质,汉代经略岭南之险,与伏波将军马援的功业
本质上讲,羁縻制度是郡县制在扩张过程中,遭遇了巨大阻力后的一次改良,其模仿的对象就是分封制。设立初郡,最高长官由皇帝委派,不就是“替其酋长”?沿用当地习俗,“因其故俗而治”,不就是“不改其俗”?从结果上看,羁縻制度确实是有效的,岭南地区最终成功融入了汉帝国的版图。不过个人观点,羁縻同样也是低效...
段红云|论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的大融合
摘要: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政府推行的羁縻、和亲、纳质宿卫、互市、朝贡贸易和武力征伐等具有较强时代特征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胡汉之间的大融合,将中华文明推上了一个全新的巅峰,并对周边的民族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
羁縻制度出现于秦汉,历朝历代均有改土归流,元朝后规模逐步扩大
羁縻制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中国从古代就一直是多民族共同生存,而这样就难免会互相产生摩擦,中央政权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些区域,通常采取的方法就是恩威并施,而羁縻制中羁代表的就是威,中央政府持续像少数民族地区施加政治、军事压力,加强对这些区域的控制;而縻代表的就是恩,中央政府给少数民族地区一些优惠政策。在恩威并...
僧人也能做官?明代僧官,及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僧官制度是怎样的
即基于君权神授和中国为大的传统观念,以和平手段为主,先礼后兵,慎用武力,釆取羁縻政策,给予边疆地区首领较大的自治权,通过朝贡体系,获取和维持边疆首领对中央政府的服从,尽量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对自身领导地位的认可,及边疆地区的安定。明代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僧官制度,依据前代政策,结合边地实际状况,参考汉传佛教僧...
明代卫所制度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在西藏和青海地区,明朝继承并发展了元朝军民合一、尊重宗教信仰的制度。明中央升朵甘、乌思藏二卫为行都指挥使司,其基层建置不断完善,皆由明中央敕封当地首领担任地方长官,体现了多元统于一体的关系。边疆地区的羁縻卫所在政治上保持与明朝敕封、监督管理关系,在经济上主要通过朝贡和互市等形式保持密切联系。例如西北...
古代湘西的治理制度与治理模式,你了解多少?
这表明湘西隋唐时期实行的是州县制度(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唐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制度,但因为溪州铜柱有“中古渐尔羁縻”的铭文,故普遍认为湘西在此时实行羁縻制度。其实玄宗时在西南设羁糜州36,县137,后州数增至92,溪州及所辖各县不在此例。五湘西土司制度始于五代,发展于宋,完备于元、明,终止于清,历经后梁、后唐、后晋、...
杨璐璐|论风险社会视域下预防性个人信息行政公益诉讼的建立
为规制个人信息风险,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个人信息基本权之制度性保障而存在。具体而言,立法者通过赋予行政机关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双重职责,来履行国家保护个人信息的义务。然而,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不足以控制个人信息风险,而且即便个人信息的社会性与公共性特征为个人信息保护和行政公益诉讼架起了联结点,但侧重事后救济的...
元明皇帝青睐的土司,为什么被雍正嫌弃——《木府风云》背后的改土...
见证“土司制度”兴盛的木氏家族木氏从民间首领变身“国家干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元中统四年(1263年),丽江坝纳西族首领阿良获得册封,成为当地官员。木氏对丽江一带400多年的统治自此开启。土司制度的前身是羁縻政策。“羁縻”的本意,在于朝廷掌握要害,任命当地土著首领,宽松但有效地控制边疆及民族地区。
吕文利:论清代边疆治理
从入关后与西藏的接触,到一步步与时俱进的制度设计,可以看出清廷对西藏管理思想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从羁縻制度到直接管辖,而直接管辖也经历了一个过程,设置驻藏大臣及其权力的不断扩大,说明了清廷在西藏的制度探索以及不断加强统治的决心。驻藏大臣、达赖喇嘛的分权以及噶厦制的设立,也是乾隆皇帝“众建以分其势...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魏晋至隋唐五代)
其特点为:规模大,能组织大规模的集体农业生产,多种经营,生产生活资料自给自足;聚族而居,宾客相附,部曲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宗法色彩浓厚;拥有私人武装,部曲有战事时则执戈作战。庄园经济为保存北方经济、稳定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加剧了地方割据,影响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