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居正的悲剧人生看明朝的内阁制度
但内阁虽然权力比重被加重,可他们的官阶毕竟只是五品,且只是皇帝私人顾问和秘书的角色,所以他们本质上是没有指挥六部垄断信息的权力的。如果内阁成员由二品的尚书来兼任,矛盾倒还好解决,一旦内阁成员没有其它部级职位的加持则肯定举步维艰,六部可以从法理上和内阁抗争:“你只是一个秘书的角色凭什么对我们指手画脚?”...
明朝内阁的产生,虽然加强了皇权,但却在机制上埋下了隐患
从此以后,阁臣的设置成为常制,成为一个稳定的官僚机构,并且明确规定其职责是“参预机务”。所以从职责和名称来看,明朝的内阁制度,这时已基本形成。但当时阁臣的阶秩不高,“各赐五品服”,是中级官员。“其时入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尽管阁臣与皇帝...
正统前期政归内阁,“三杨”为轴心,制度渐趋完善
正统前期,政归内阁,“三杨”为轴心,制度也渐趋完善,但无法阻止自身实际作用,逐渐下降。“土木堡事变”发生前后,内阁作为与皇帝最为亲密的辅政机构,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既未阻止先期的王振擅权,也未在后期的北京保卫战,景泰、天顺的风云交替中发挥作用,表现羸弱,在军国大事中退避三舍。这段时期,内阁只能尴尬地...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第一任由七人组成,谁料比明朝还活的久
但出人意料的是,内阁成员的官职却只有五品,远远低于尚书、侍郎等中央官员,这也是朱棣精心设置的,他对内阁也存有一定戒心,为防止这七个人权势过大,朱棣特意降低了这些所谓阁员的品衔,他似乎认为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内阁。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错了。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
清王朝的制度能不能解决明帝国所有的弊端?
明清党争是具有不同特征的。第一,明朝出现党争主要是宦官集团和东林党人之间的争锋,当时处于明王朝中后期,整个明王朝处于走下坡路阶段,后期皇帝能力普遍有限,无法解决党争。第二,明朝党争代表着不同政治立场和团体利益,宦官集团依附于皇权而存在,因此宦官在本质上需要维护整个政权,而东林党人则代表了当时江南地主官僚...
清朝监察督查制度的特点
清朝监察督查制度的特点李嘉锐清代作为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顶峰,吸收前代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统治逻辑的监察体系,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www.e993.com)2024年11月22日。其中,从属且服务于监察工作的督查制度——以都察院和六科为代表——也随之发展而独具特色。
张璁是明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内阁首辅,没有之一
张璁所推崇的科举制度,首先改变了考试的文体,提高实践应用的比重,杜绝录用那些死读书和读死书的废人。他的改革,也成为明朝历史上整顿学风成效最为显著的阶段。以至于,数十年后的张居正,还对这一时期整顿学政和完善科举的工作记忆犹新。据《万历起居注》记载:臣等幼时,犹及见提学官多海内名流,类能以道自重,...
明朝“内阁”是怎么来的,真的比历代宰相还厉害吗
内阁的境遇颇为微妙,官阶虽低仅五品,却身兼高位,二品尚书头衔在身,名实相符。然而,明代六部权力犹存,抗衡内阁不在话下,尤其是吏部独揽人事大权,内阁只能建言献策。皇帝仍是最终决策者。但历史总不乏破局之人,翻开新篇章,期待英雄崛起。上图所示的张璁,生于1475年12月27日,逝于1539年2月24日,他字...
明朝内阁根本不是宰相,以及什么才是宰相|文史宴
可以看到,在议政权方面,明代内阁主要职能是被动地处理官员题本,缺乏主动提出政策的权力,主动性较前朝大降;因为太监掌握批红之权,在皇帝之外,议政权又分享了一部分给太监,虽然太监是皇帝的代言人,执行的是皇权而非相权,但太监集团下限低、人数多、精力足,比需要顾忌颜面且人单力孤的皇帝更不好打交道,已经缩水一半...
明代卫所制度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明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秉承天下一家、华夷无间的观念处理民族事务,在“大一统”观念的指引下,明朝既充分尊重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传统,又结合时代需要推行特点鲜明、灵活多样的卫所制度。在明代,卫所制度不仅是一项军事制度,还是一种疆土管理体制。多种类型的卫所设置,奠定了明代各民族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