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闻博|河西之争与秦国崛起:以历史叙事和政治地理为视角
晋惠公夷吾去世后,太子圉逃归为晋怀公。而秦选择拥立公子重耳: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楚郢都与中国古都的早期形态(下)
楚成王接见流亡中的晋公子重耳、城濮之战前子文治兵及成王最后被弑,均在暌郢,是成王北上中原争霸时的政治、军事中心,虽然成王以后暌郢不再使用,但当为一处较明确的、位于楚核心区以外的楚国俗都。昭王即位后“自秦溪之上徙居好郢,郢徙居鄂郢,鄂郢徙袭为郢”。昭王继位时年幼,国政掌握在令尹子常(囊瓦)...
赵氏孤儿的背后是一场阴谋和政治博弈,没有你看到的那么高尚
公元前654年,晋国内乱,赵衰跟随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重耳后来复位,成为晋文公,身为重要谋臣的赵衰由此跻身晋国政坛最高层,奠定了赵氏家族势力壮大的基础。赵衰死后,其子赵盾承袭父职。赵盾执政20年,独掌军政大权,两立晋国国君,期间还发生赵氏族人赵穿弑杀晋灵公的事件,可见赵氏的势力已经极其强盛。晋成公继...
《左传》如何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叙事模式?
韦恩·布斯正确地指出,“或许对人称区分强调得过头了。……说一个故事是由第一或第三人称讲述的,并未告诉我们任何重要的事情,除非我们更精确一些,说出叙述者的特性如何与特定的效果有关。”对于一定层面上的讨论,此话是言之有理的。然而,在总览整个中国叙事传统时,视角这一概念使我们得以区分两种不同的叙述者,不...
同为“重耳之亡”,为何《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存在差异?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开篇对于重耳的描写,重耳的出现非常之早。开篇的意思虽然简单明了,简单概括了重耳当前的处境危难。但是这句话直接拉开了“重耳之亡”事件的序幕。而《史记》中对《晋世家》的记述里,重耳的事件虽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笔,但是开篇叙述的并不是重耳或者与其相关的...
周敏秋丨刘献廷《左传快评》新探
3.论公子重耳、杜甫刘献廷《离骚经讲录》引公子重耳之事,来阐释“抚壮弃秽”一句,说:昔晋之重耳,困于外者十九年,经历既久,险阻艰难,尽尝之矣(www.e993.com)2024年11月22日。人之情伪,尽知之矣。厥后返国,遂为中原霸主。所谓大器晚成者,又有何惧乎?然事业可以晚成,而弃秽则贵及于壮年也。故“抚壮弃秽”四字,真乃作圣之口...
重耳流亡在外19年,你可知道他这些年的际遇奇缘?
第一件大事:晋献公去世,晋国大夫里克发动了技能,杀死了骊姬和晋太子奚齐。这个晋大夫里克听名字就不是等闲之辈,他杀死晋国太子之后马上就来到狄国,找到重耳,想接重耳回去当国君。第二件大事:在当时看来不是很大的一件事情,在后世历史上却颇具色彩的一件大事:重耳的谋臣赵衰生下来一子,赵盾。对,就是那个单凭饭...
《左传》代表先秦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两特征: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
心胸、气度,这就是心胸,这就是气度,有这样的心胸和气度,又可以从谏如流的重耳,最后终于复位成功,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新一任中原霸主。叙事技巧:对于战争的描写,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和多个视角。《左传》表现出高超的叙事技巧,尤其是对于战争描写的艺术,它与《春秋》纯粹按时间顺序记载史实只简略记载过程和结果不同...
“天地四方”蕴含的政治理想和文化观念
“四海”便是“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其内在的结构便是“四方”。“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流传甚广的励志之语,化用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载齐姜规劝重耳“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的典故,其意在规劝其夫晋公子重耳不要沉溺安乐,而要发愤复国。此处的“四方”便是从自己的脚下开始。
绵山 清明文化的永久符号
以山铭记——介山。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在卫国断粮,介子推“割股啖君”。文公复国封赏从亡,介子推不邀功禄入绵山隐居。文公悟后焚山觅之,介子推守志飞升。文公环绵上山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节铭记——寒食节。春秋时介子推随重耳流亡,割股奉君时,重耳曰:“吾何以报子?”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