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 太原地方志
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
文艺评论 | 历史题材创作应避免“有史无神”
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在《历史·史剧·现实》一文中提出:“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即剧作家不用像做历史研究那样时时处处追求历史的真实,可以对既成的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从而发挥艺术想象力,挖掘内心、刻画人物。只要真实地把握和表现了历史精神,“和史事是尽可以出入的...
从《棠棣之花》到《屈原》,郭沫若用几部历史剧竖起中国人民的战斗...
从《棠棣之花》到《屈原》,郭沫若用几部历史剧竖起中国人民的战斗旗帜湘江战役回望:8万红军锐减至3万,原本胜券在握的蒋介石却与成功擦肩而过江时学:阿根廷总统米莱宣布明年1月访华对华态度转变?二渡赤水后的遵义战役,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以来最大的一场胜利毛泽东佯攻贵阳调出滇军,成功带领红军跳出国民党包围圈...
郭沫若:永远在创作的 戎马书生
但是当时间来到1941年,已步入耳顺之年的郭沫若,则开始集中创作历史剧以表达他那愈益沉郁的爱国深情。《棠棣之花》在重庆的成功上演并引发了热烈反响,就此开启了他创作生涯中历史剧的高产期。此后,《屈原》《虎符》《孔雀胆》等话剧作品接踵而来。对于郭沫若以历史剧讽喻现实的努力及其对革命信仰的坚定追随,日本友人...
司母戊鼎叫了那么多年,为何被叫错了名字?郭沫若“认”错了字!
文化巨人郭沫若,1892年生于四川乐山,是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所开创的诗风充满革命激情。诗歌内容大都是歌颂人民革命,歌颂共产主义,歌颂社会主义。他创作出的历史剧在打击敌人,教育民众的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郭沫若先生对中国古史和古文字方面的研究都是十分...
蒋力余|浑穆苍深 纵逸飞动 ——郭沫若《题范曾\<文姬归汉图\>...
《蔡文姬》是郭老1959年完成的一部五幕历史剧,讲述距今2000多年前的才女蔡文姬受丞相曹操之请,从南匈奴回归汉朝,继承父亲蔡邕遗志续修《汉书》的故事(www.e993.com)2024年11月3日。郭老为何要写《蔡文姬》,曾明确表示其创作目的是为曹操翻案,有人说郭老赞美曹操的文治武功,是为了歌颂新中国的领导人,此说成立,而立意更丰。该剧成功地塑造了...
卜宪群: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构建
新中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在这个古老的史学大国的史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史学体系发生了千古以来根本性的变化。郭沫若既是这两个转化的亲历者,又是实践者。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郭沫若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也为今天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构建留下了丰厚遗产。
历史话剧《甲申记》:苏中解放区一堂深刻的“思政课”
《甲申记》剧本由苏中公学的夏征农、吴天石、沈西蒙3位同志集体创作,主要是根据郭沫若所著史论《甲申三百年祭》改编。1944年6月,中央宣传部与总政治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及各级政治部组织干部学习讨论《甲申三百年祭》,深刻领会“李自成之败,在于进北京后,忽略敌人,不讲政策,脱离群众,妄杀干...
荐读|中德文化丛书·郭沫若的德语著作翻译与德语世界的郭沫若
一、郭沫若翻译《浮士德》(一)郭沫若翻译中的移情与共感(二)《浮士德》郭译本的译文语言特色(三)《浮士德》翻译与郭沫若创作和研究之间的互文性关联(四)对张荫麟有关郭沫若译本的评论之研究二、郭沫若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译本(一)“纯粹语言”:《少年维特之烦恼》译本的语言之维...
【红色记忆】文化抗战史辉煌——中共南方局引领的重庆话剧运动‖...
”从1941年11月到1943年3月,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写出6部大型历史剧,这是郭沫若创作剧本的高峰时期。话剧艺术展现红色光芒除郭沫若外,其余几位著名作家夏衍、曹禺、陈白尘、于伶、宋之的、吴祖光等也功劳卓著。这是20世纪40年代抗战剧坛空前繁荣的集中反映,就连之前不写剧本的老舍、茅盾也提笔参加到戏剧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