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琬容|19世纪比利时汉学家哈雷兹的汉、满《易经》翻译
在法语汉学界,最早的《易经》全译本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有两位学者在大约同一时期出版了他们的翻译,一是东方学家、海军军官霍道生(Paul-LouisFélixPhilastre,1837-1902)分别在1885年和1893年出版的上下两卷本。虽然出版时间间隔较长,但是霍道生1879年在越南顺化(Hué)地区工作时期就完成了《易经》的翻译[2],...
18世纪英国的一部奇书,比肩《波斯人信札》的《中国哲人信札》
游记文学多以西方人游历东方为主,这一记载18世纪东方人眼中的西方的游记极为可贵。二当代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勒菲弗尔(AndréLefevere)认为,如果某一文化系统内部的作家仅凭自身作品难以推动系统变革,翻译则将变为他们使用的主要力量,甚至他们会选择以伪译的策略“掩护”其写作,以“免受攻击”或者“避免直接和主流诗学...
人文高端论坛特辑 | 刘晓艺:论深文理翻译的可行性——以五古译...
作为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翻译活动中所创翻译策略,深文理是以精英知识阶层为受众、脱离了浅白旨趣的文言写作,广受严复等近代士人推崇。通过翻译实践,她得出结论:古今、中西的诗心可通而且应通,深文理翻译是可能的津梁之一。作为诗人和译诗者,应该有心灵、语言及学术的资质。发言专家|刘晓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文明遇鉴|跨越千年的《道德经》,为何成为译本最多的中国典籍?
从传播历程审视,初期《道德经》的翻译与传播多由传教士主导,他们或以基督教视角解读,或比较道家与基督教教义,提炼出简约、仁爱、和谐的生活哲学。至二十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文明危机促使人们反思自身文化,转而向东方,尤其是中国文化寻求自然和谐、顺应宇宙规律的智慧。在海外众多书评中,不少读者从《道德经...
王笛读《翻译的危险》:为什么说“历史是在语言中产生的”?
对比之下,马礼逊则是从语法书里学习拉丁语,为了翻译《圣经》而学习汉语。他坚信,对于这一神圣的文本,“释义是不能接受的”(第198页)。在接手这一任务的初始阶段,他便开始编写历史上的第一本汉英词典《华英字典》。马礼逊影响了19世纪后期的许多译者,不少人早期在东印度公司时受到他的训练,后来更多的人则是使用他...
诗歌翻译面面观:“翻译、出版与当代中国新诗”北大研讨会
我在翻译这章的时候,他的诗我都尽量自己来译,因为太吸引我了,诗里无论是声音、押韵还是在意向的跳跃上都非常复杂、非常有意思,对现在我们的写作都是有启发的,虽然他是19世纪的一个浪漫主义诗人(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我在翻译文德勒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个比较深的体会,之前也跟一些诗人朋友交流过,就是我觉得像弥尔顿这样的大诗人...
现存最早白话汉译《圣经》发现和出版始末
在此之前,较全的汉译本是十八世纪初法国巴黎外方传教士白日升的译本。但他也仅用文言翻译了《新约》,没有翻译《旧约》。此外,利玛窦曾翻译过《圣经》中的片段。1636年耶稣会士阳玛诺翻译过《圣经直解》,其内容是从《新约》里抽选出来的段落,是课本性质的书。贺清泰译本翻译了武加大本《圣经》七十三卷中的...
《龙与狮的对话》:翻译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文明彼此面对的方式
我们致敬《龙与狮的对话》,致敬作者王宏志穷经尽牍的史料搜集之功,致敬他往返于欧亚大陆两端,纵横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字话语之间,从汗牛充栋的档案文献中,钩沉出一段被人忽视的翻译史,致敬他从字里行间的探微索隐,刻画出两种文明对视时的细微心态。他以精准而严谨的史笔,让我们意识到在不同的文明体系下,彼此之间寻...
基督教史:基督教史上的圣徒与圣人有哪些传奇故事?
5对19世纪末的朝鲜人来说,情况也是如此。那时的朝鲜语圣经翻译复活了朝鲜文字母并成了民族骄傲的象征,支撑着朝鲜人挺过了日占时期的压迫,也使基督教在20世纪后半期的韩国取得了空前成功。此外东正教教会的顽强幸存与强大复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圣经翻译(西方教会对这个故事知之甚少),俄国东正教教会为东欧地区以及苏联...
最早从西方得知老子,本世纪阿拉伯世界掀起寻“道”热|讲堂甲辰...
1998年,叙利亚文化学者费拉斯·萨瓦赫在刘殿爵英译本的基础上,对照冯家福、张中元、刘楠祺的英、法译本,对所译文本进行修正与润色,最终翻译了《道德经:中国道家智慧的圣经》。作者在译本前后附上了篇幅详尽、内容翔实的导读和阐释,对老子思想与伊斯兰思想、西方思想的异同作出比较,并用现代科学理论解读老子思想,多有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