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的心事》:揭开厚重涂饰的两宋历史
吴铮强认为,受到理学思想影响的士大夫对宋朝政治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期许,史家自觉不自觉地掩饰宋朝宫廷政治的本来面目,刻意制造出宋朝皇位继承中特别和谐谦让的假象,比如说太祖、太宗的兄终弟及是赵匡胤有尧舜禅让之德等等。但细细想来,许多事情都内有蹊跷。比如提及“陈桥兵变”,我们往往只知道“稀里糊涂”的赵匡胤半推...
宋代是“士大夫政治”时代?
笔者原先设计了三个具体议题:一是君相关系问题,借此探讨宋代君主支配的基本模式;二是中央政治体制问题,特别是“中枢”之下的六部寺监层级;三是从思想史视角探讨王朝政治的展开逻辑,核心是南宋“道学”影响下的政治实践。总的来说,是希望摆脱一种成见——古代王朝就是一种粗放版本的现代国家,进而从历史的逻辑把握宋朝...
浅谈宋朝时期,科举制度下的儒学文化,演进与政治精英发展。
宋朝政治精英以儒家文化为基本价值取向,在实践中把自己学习、掌握并运用儒家文化知识作为自己提高道德修养、完善政治实践、参与社会治理等政治活动的手段和方式。这种儒学文化知识与政治实践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仅使宋朝政治精英对儒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同时也使他们能够更加自觉地把儒学价值观念和...
田澍|“法后王”:张居正的政治思想与实践
张居正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综核名实”是张居正行政的显著特点,他不会像王安石“对宋朝建国以来所施行的有关财政、经济、军事、教育、选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几乎全都采取了否定态度”那样全盘否定明朝制度。张居正能够吸取王安石的教训,直面现实,注重历史的继承与发展,肯定符合“时宜”和能够“安民”的“祖宗成法”,...
陈峰:融合与创新——辽宋夏金时期文明演进的突出时代特点
从宏观上观察辽宋夏金时代的大趋势,不难从中发现中华文明演进的阶段性特点,其中在包容性与创新性两个方面表现得又尤为突出。可以说,包容性消解了当时政治、军事冲突造成的隔阂,促成彼此对中华一体的认同,从而共同融入华夏文明的进程之中;创新性则是各自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因此在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上既竞相...
宋朝宫廷政治波涛汹涌三百年
宫廷斗争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政治史,无论统一时期的秦汉、隋唐、明清,还是分裂时期的三国、十六国、南北朝、十国等,无不经历过无休止的、残酷的宫廷斗争(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但在历史叙述中,宋朝的宫廷政治如同一股清流,堪称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父慈子孝、君圣臣贤的皇权政治典范。
观山水·读宋朝︱赵冬梅:北宋政治的法家转向
但是到了大变法时期,其实就出现了施政方式的重要转向,我借用余英时先生的这个词汇,就叫做“国是政治”。我虽然用余先生的说法,但是我和余先生说的“国是”很不一样,我只用这个词。国是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一二宰执,而非整个的宰执群体,更非整个的士大夫群体,共定国是,然后以国是“定去取、决是非”。国是是唯一正...
宋朝的台谏制度:看似权力巨大,实则成为党派打压异己的工具
再加上士人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这两者的职能,最终导致御史台和谏官开始合二为一,成为一个部门。从这个角度来说,台谏制度的形成既是中国政治传统的结果,也是宋朝发展到真宗时期的必然结果,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也因此,出于这些或外部、或内部的环境因素影响,宋朝台谏制度也显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以至于...
张呈忠评《荆公新学研究》|内圣外王的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命运
关于苏轼蜀学的儒学位置,著者并未给出明确观点,仅称其为“文学”,也指出其庞杂的特点。不过,认为蜀学庞杂,恰恰是理学家特别是朱熹的经典看法,“朱熹对于蜀学的批评,严格来说只能代表理学作为一个思想流派的独特观点,或者说只能代表理学对于所谓一以贯之之道的独特理解”(卢国龙:《宋儒微言:多元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
由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共历18帝世系的宋朝多少年历史?
人才选拔:赵曙在位时,继续推行科举制度,广纳人才,选拔贤能,充实官员队伍,这不仅加强了政府的行政能力,也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了宋代重视文治的特点。宗教与对外关系:在宗教方面,赵曙保持了对佛教的支持,但没有特别突出的宗教政策。在对外关系上,由于在位时间较短且面临健康问题,他并未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