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片推介|《福佑之地》《一百个季节》:虚构、幽灵/戏剧与纪录片的...
《福佑之地》《一百个季节》走在新纪录片的前沿,其大胆的创意、严谨的思辨、极致的情感会拓展我们对于纪录片的认识,正如尼科尔斯所说的:“不必因为纪录片无法遵从于任何一个单一的定义而遗憾,也不必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定义能够涵盖所有的纪录片类型而伤感。恰恰相反,我们应该把这种流变不居视为一种值得庆祝的特质。
下一个10W+爆款纪录片,会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英〕《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约翰·格里尔逊纪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美〕《电影术语辞典》,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休斯顿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联合编辑具有文献资...
《人类艺术万年史-326》英国20世纪上半叶的电影
"在格里尔逊的引导下,英国纪录电影学派更多地关心普通人和劳动者的社会生活和艰苦劳动,逐渐形成自己的美学特征。并且拍出了很多有影响的纪录片。如《夜邮》、《锡兰之歌》等,1941年为加拿大制作的纪录片《丘吉尔岛》曾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主要人员还有罗塔赖特、恩斯特、埃尔顿、沃特、莱格、卡...
格里尔逊、延安电影团…当东西纪录片界碰撞,不变是人类共同使命
这显然对英国纪录片的业内发展有了很大的启示,也是值得中国纪录片界学习和借鉴的。主讲人斯科特·安东尼(英国电影史学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格里尔逊学派以及纪录片发展的历史、电影是如何将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文化进行关联的、纪录片与人类学相关的社科类知识是如何相交融和进化的这三大方面讲解了纪录片...
著名纪录片学者布莱恩·温斯顿去世:“直接电影之后”纪录片像...
我们把他开创的纪录片传统称为“格里尔逊式”纪录片,特点是采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多数情况下画面为解说服务,解说十分强势,因此被称为“上帝的声音”。约翰·格里尔逊格里尔逊式纪录片追求的是不受个人主观影响的绝对客观,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当时纪录片拍摄用的是35毫米摄影机,但是当时还没有防噪音...
业内观点|中国观察式纪录片的实践转向与创新发展
像墙上的苍蝇一样静静地观察世界,直接电影理念中这种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使观察式纪录片区别于其他类型纪录片,也使纪录片具有了别样的艺术魅力(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对于中国纪录片来说,二战时期“形象化政论”的拍摄理念及格里尔逊式的“画面+解说”模式曾在一段时间内主导了其创作实践。在发展初期,一方面由于拍摄设备的技术限制,声...
写意之美:历史纪录片“中国特色”的艺术生成
历经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维尔托夫、伊文思等导演的实践,纪录片作为迥异于虚构的剧情片的独特影视形态,其内涵与外延逐渐清晰。20世纪60年代初,直接电影以如“墙上苍蝇”一般静观默察,拒绝采访、解说、音乐,尽可能呈现原生态生活的拍摄方式,将对纪录片真实性的维护推向了极致。真实电影通过设置情景、采访对象等方式达到揭...
《纪录片艺术欣赏》课程论文 纪录片《大国重器》浅析
可见,在纪录片的命名者格里尔逊那里就是着眼于其艺术品格的,否则若只论客观真实,则无须把纪录片与新闻片相区分。纪录片是与故事片相对应的电影艺术的一个子类。艺术性是基于电影性的美学要求,是指影片要经过艺术化的处理,能够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冲击,或引起人理性的思考。真实性是与故事片相区别的...
陈宏:再谈纪录片是最好的影视教科书
最早提出纪录片教育功能的,应该是英国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我视电影为讲坛”,他当时说的电影即是纪录电影。格里尔逊的基本美学观点是纪录电影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实施公众教育。中国早期纪录电影的推动者和教育纪录电影的开创者之一孙明经先生认为,电影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与教育,这一点与格里尔逊的运用纪录电影媒介...
理想国里的电影导演:格里尔逊
电影是一件工具,这固然是一个较普遍的观点,但格里尔逊和其他主流的观念也有不同,比如他曾说过,电影在社会中的地位将会因其艺术的身份而更显次要。“纪录片的理想指的绝对不是一般所谓的电影之理想,那些受到后者的启发所拍出来的影片,充其量不过是一些次要的东西罢了。”[1](1942)世界变化很快,我们的重点是得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