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看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创新发展
从记录内容看,乡村题材纪录片聚焦乡村自然生态、特色美食、人文历史多,而关注乡村生产关系、产业发展、生育观念、子女教育、农民养老等社会现实问题少;从叙事方式看,仍然以格里尔逊式、直接电影、真实电影这三种叙事模式为主流[8],这也是纪录片自面世以来被纪录片制作者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的叙事手法,鲜有突破。在中...
佳片推介|《福佑之地》《一百个季节》:虚构、幽灵/戏剧与纪录片的...
极致的情感会拓展我们对于纪录片的认识,正如尼科尔斯所说的:“不必因为纪录片无法遵从于任何一个单一的定义而遗憾,也不必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定义能够涵盖所有的纪录片类型而伤感。恰恰相反,我们应该把这种流变不居视为一种值得庆祝的特质。它赋予了纪录片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形式,模糊易变的边界是成长与活力的...
20部典藏纪录片,带你看遍世界的各个神秘角落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JohnGrierson(约翰??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的,他是纪录片之父RobertFlaherty(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弟子。然而他并没有给予纪录片一个完美的定义,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围绕这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传统意义上认为: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
下一个10W+爆款纪录片,会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在纪录片的开端中,被称为纪录电影先驱的约翰·格里尔逊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不但首次提出并使用了“纪录片”的概念,而且在1929年发起的英国纪录电影潮流,成为纪录电影的第一大学派。1929年,格里尔逊拍摄了表现渔民在公海捕鱼的纪录片《漂网渔船》。《漂网渔船》不仅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而且对纪录片的创作也...
留存“国家记忆”
从记录内容看,乡村题材纪录片聚焦乡村自然生态、特色美食、人文历史多,而关注乡村生产关系、产业发展、生育观念、子女教育、农民养老等社会现实问题少;从叙事方式看,仍然以格里尔逊式、直接电影、真实电影这三种叙事模式为主流,这也是纪录片自面世以来被纪录片制作者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的叙事手法,鲜有突破。
业内观点|中国观察式纪录片的实践转向与创新发展
像墙上的苍蝇一样静静地观察世界,直接电影理念中这种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使观察式纪录片区别于其他类型纪录片,也使纪录片具有了别样的艺术魅力(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对于中国纪录片来说,二战时期“形象化政论”的拍摄理念及格里尔逊式的“画面+解说”模式曾在一段时间内主导了其创作实践。在发展初期,一方面由于拍摄设备的技术限制,声...
著名纪录片学者布莱恩·温斯顿去世:“直接电影之后”纪录片像...
我们把他开创的纪录片传统称为“格里尔逊式”纪录片,特点是采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多数情况下画面为解说服务,解说十分强势,因此被称为“上帝的声音”。约翰·格里尔逊格里尔逊式纪录片追求的是不受个人主观影响的绝对客观,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当时纪录片拍摄用的是35毫米摄影机,但是当时还没有防噪音...
格里尔逊、延安电影团…当东西纪录片界碰撞,不变是人类共同使命
——在50年代,英国的自由电影运动已经对格里尔逊模式进行了反思,得出的成果是应该对被拍摄者自己的声音有更多的关注,应该允许他们有更多独立的表达。这显然对英国纪录片的业内发展有了很大的启示,也是值得中国纪录片界学习和借鉴的。主讲人斯科特·安东尼(英国电影史学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格里尔逊学派...
韩飞评《中国》第三季:纪录片如何表现上古文明?
尽管约翰·格里尔逊在《纪录片的首要原则》中反对自然素材的平铺直叙,而是强调组织、重构和创造性剪裁,但他仍把是否使用自然素材,当作区别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关键标准。但如今的《中国3》已不是简单地在自然素材中加入非虚构元素或角色扮演那么简单——它几乎彻底抛弃了自然素材。《中国3》依靠"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
GZDOC人物|牛光夏:纪录片创作的类型多元和边界拓展
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纪录片作为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的公共文化产品,它的价值还体现在文献价值和社会价值上,纪录片不仅有“镜子”似的社会功用,还有格里尔逊所说的如“锤子”般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功能。所以纪录片要在恪守真实本性,并勿忘承担其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在娱乐性和公共性、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间努力寻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