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蒋立: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同降碳形成示范效应
具体表现为,能源发展供需不平衡,结构待优化;产业重构带来资源浪费和整体效率不高;新要素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协作不完善;缺乏城市群视角的碳中和区域协同。生态环境部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中提出,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城市群,加快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模式,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新华社:超级工程将带来哪些超级效应?
便捷交通,互通有无,深中“半小时生活圈”、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逐步从发展愿景成为生活现实,珠江口东西两岸人民的“同城感”更为强烈。交通运输,一头连着生活,一头连着生产。自古以来,交通区位就是影响产业格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珠江口,作为一道天然屏障,深刻影响着东西两岸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路径——...
中国城市群发展潜能如何?
城市群对资源有强烈的吸附作用,核心城市牵引周边城市发展,周边城市为核心城市提供服务,不同城市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整体现代化水平。以大湾区为例,深圳的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香港的高端服务业互补效应突出,具有世界级的影响力。王福强指出:“城市群的集聚效应使得市场氛围更加浓厚,市场主体更加活...
卢昂荻:城市群中流动着中国发展强大韧性
在生态方面,城市群通过保障各城市之间环保政策的一致性,有助于杜绝“以邻为壑”现象,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总的来说,城市群通过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增强中国经济活力、提高发展质量,同时着眼全国“一盘棋”,统筹地方特色与全局视角,进而...
中国城市群为世界经济注入新活力
城市群通过分工合作增强了产业集群和经济专业化水平,通过发挥经济集聚效应成为重要的创新中心。2021年10月,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报告指出,集群内城市间既进行吸引企业和人才的竞争,也通过增进合作产生更多收益,例如,长三角、长江中游等城市群的研发和制造伙伴关系,推动了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部分城市已发展成为以金融和科技产...
再论都市圈“虹吸效应” 真正该担心的是什么?
也就是说,城市群、都市圈人口集聚趋势仍在延续,是经济地理最核心的依托空间(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与此同时,如果观察城市群内的区域经济差距,从2006年到现在,12个城市群中,有11个城市群地市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在持续缩小,只有京津冀地区没有明显改善。“其实不用担心人流到中心城市来。”俞建拖指出,需要担心的是人才资源要素流向中心...
协同发展 广东五大都市圈期待多引擎效应
“差异化的发展定位和任务部署,有助于促进几大都市圈共同发挥协同作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效益最大化。这既符合现实条件,也契合发展需要。”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王先庆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都市圈和城市群作为新的消费和地区经济增长极的特点越发明显。广东省域范围内分布着广州、深圳两座“万亿GDP城市”,其...
清华大学尹稚:“一城独大”时代已过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有望加速
一是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区域协同发展时代,城市间关系从竞争为主转向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地域尺度大到8万~10万平方公里的城市群,小到2万~3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都市圈。我国正加快推进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也由区域市场、区域生产力要素一体化建设起步。二是城乡融合有了新动力,这得益于我国在交通、市政等...
人工智能城市竞争力排行报告:厘清各城市AI家底,帮地方画出AI和...
2、对于《报告》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结论,曹清峰提及了三点,一是人工智能总体的排名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型,北京的综合实力遥遥领先;二是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城市脱颖而出;三是城市群内非中心的三四线城市也正在迅速崛起。杨红飞提及了四个特点:一是城市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在快速上升;二是人工智能产业头部城市带动效应特别明...
都市圈建设关键:行政区和经济区双轮驱动
肖金成: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将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