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动的中国城镇化进程
清华大学的城镇化调查发现,中国社会当前的这种强流动特征,不仅表现为农民工的流动,城镇社会内部的流动率同样是很高的。调查数据显示,农业户籍人口的流动率为21%,非农户籍人口的流动率达到23.7%。当前中国社会人口流动问题,并非仅仅是农民工的流动。在城镇社会内部,那些来自小城镇、中小城市,拥有非农户籍的人口,为了寻找更...
专家:未来二十年中国住房需求将剧烈变动
未来二十年同样是中国住房市场出现严重分化的时期,城镇化的新态势将会引发不同等级的城市出现不同的市场特点,调控的力度和方式也需要有所差异。下一阶段的城市化将会导致人口的空间结构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倾斜,而三、四线城市的流入人口将会小于其迁出人口。因此,要加快形成以人口流入和流出为基本面的分类城市住...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丨城与乡的“双向奔赴”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有着符合我国国情的诸多特点,它还是一条以发展产业作支撑、社会多方面齐头并进谋发展的城镇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不是还有下半场?
城镇化上半程是以工业化为基础,核心推动力是以城市化为载体的工业化。中国广义的市民常住人口和城市化率2006年是49169.8万人37.4%,2022年是72097.15万人51.06%,这些年广义市民增量占城镇人口增量的68%。如今农业也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城市工业化开始朝向产业升级进发。而根据其他国家规律,市民社会会逐步觉醒,会形...
理论研究 | 杨保军、陈明:中国城镇化发展特征和转型趋势
中国城镇化的特征趋势(一)城镇化增速仍有潜力预计2035年左右,我国城镇化预计进入稳定时期,城镇化水平在75%~80%之间,城镇人口将达到10.5亿~11亿,同时人均GDP将超2万美元。因此,我国未来还有1.5亿~2亿左右的新增城镇人口。特别是我国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只有7%左右,但农业劳动力从业人员占比仍维持在24.1%...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概念辨析、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
同时,新型城镇化可有效促进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沈实等,2023)(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三是探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路径。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的复杂的综合系统,需要协调好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辛宝英,2020;辜胜阻等,2009;李强等,2012)。与此同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推动...
更好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五)新型城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以城镇“点”上的高质量发展带动区域“面”上的高水平保护,有力支撑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我国陆地国土空间辽阔,但适宜开发的国土面积占比不高、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大。人多地...
房子已成为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最大的障碍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底,全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16%,城镇化人口已超过9亿,城镇化进程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理论研究 | 尹稚 龙茂乾:新时期城镇化率再审视及城乡融合前景展望
中国城镇化根植于悠久的历史文明、农业社会基础和特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呈现与欧洲国家显著不同的复杂进程。中央集权、行政官僚、郡县户籍等一系列制度因素和大规模农业社会等历史经济条件,支撑我国很早就成为规模较大的政治统一体[6]。早熟的中华文明发展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为古代城市化提供了稳定的治理结构,促进了地方...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制定实施《规划》,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