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考古发现东汉时期“山阴”地名遗物
11月13日,浙江绍兴稽中遗址公布最新考古发现,该遗址出土东汉时期“山阴丞印”封泥、六朝时期“会稽郡壁”铭文砖等重要遗物,实证其是东汉会稽郡山阴县所在地。稽中遗址首次在绍兴古城内发现越国大型建筑基址,实证了越王勾践建都史,目前考古发掘仍在进行中。图为稽中遗址出土的“会稽郡壁”铭文砖(实物显示为“會稽郡壁...
浙江绍兴出土“山阴”“会稽”地名遗物 最早溯至东汉
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受访时表示,截至目前,稽中遗址已清理大型建筑基址、水井、灰坑等重要遗迹80余处,出土各类各时期文物1000余件。“新出土的‘山阴丞印’封泥是东汉时期山阴县丞的印章,相当于山阴县‘二把手’的印章,仅出土了一件。而‘会稽郡壁’铭文砖发现了多块,字体为楷书,可追溯至六朝时期,...
直击越国遗迹考古:木构建筑量大 2500年古城史揭开面纱
李龙彬解释道,筏状地栿是古代大型建筑地基的核心构件,“出土的筏状地栿为越国时期,并非采用榫卯结构,而是巧妙利用木头自身韧性和水的流动性,化解压力、实现平衡。如舟如筏,体现了越国工匠的智慧”。包括筏状地栿在内,大量木结构遗迹浮出水面——该遗址首次发现越国木结构水井,其横截面呈椭圆形,井内填土中发现越国原...
中国古建筑上的飞檐走壁
1.秦汉时期:汉代的建筑风格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屋顶形式相对完善,出现了悬山顶、歇山顶和平屋顶等。汉代的宫殿建筑为了防止柱子遭受雨水侵蚀,通常会有深远的出檐,但这也影响了采光。东汉时期,屋顶坡度被调整,形成了两段折形屋顶,这不仅解决了采光问题,也使得建筑显得更加恢弘壮丽。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
【文史英华】论巴蜀地区汉代画像砖的图像视觉设计艺术
巴蜀各地出土的画像砖多为东汉时期设计制作的,其设计风格虽也受中原地区影响,但已具有了巴蜀地区特有的地域性特色。汉代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图像的墓葬建筑材料,集绘画与雕刻为一体,是一种为丧葬礼俗服务的独特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一般用来构筑墓门或嵌于墓室。巴蜀地区出土的画像砖在墓内的位置是嵌在墓室或者墓道两壁...
何卫国:西学东渐与北京西洋建筑——以明清笔记中的天主教“四堂...
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北京的建筑在明清以前,即具有多元文化之特征(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如辽代修建的牛街清真寺,具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元代修建的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不仅其形制源于古印度的窣堵坡,还融合了中尼佛塔的建筑风格。至明清朝,随着耶稣会士来华,西洋建筑逐渐在北京出现。西洋建筑兴起于宣武门内的天主堂,其鼎盛...
【讲座回顾】陈馨:从建筑类模型明器看广州汉代社会生活
东汉时期出现了三合式陶屋。它是由曲尺式陶屋发展而来,平面呈凹字形。其最大特点是,建筑布局布局上采用了讲求中轴对称的汉式建筑原则,在整个建筑的组合上既有左右均衡,又有高低错落,使结构主次分明。而土著干栏的建筑元素已趋式微。楼阁式陶屋多出于较大型墓,体现了墓主人的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汉人崇高,喜以“...
从“风尚”到“制度”:东汉墓地石刻兴盛的背后
东汉时期,墓地石刻逐渐兴盛,大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各类石刻内部形成了大致固定的几种形制;二是形成了基本稳定的空间配置模式;三是形成了五个各具特色的分布区域;四是使用阶层较为广泛。但如果结合东汉晚期政局进一步分析,陵墓地上石刻的兴盛,其本质可以说是地方势力炫耀权势的一种特殊风尚。
国之瑰宝“汉三阙” 山水之间的郑州建筑风华
“阙,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类型,也是我国古代一种标志性礼制建筑。”嵩山文化研究学者、登封市文物局原副局长宫嵩涛介绍,“‘汉三阙’建于东汉时期,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国家级礼制建筑遗存,更是研究东汉时期建筑史、美术史和社会史的珍贵实物遗存。”通俗来说,阙是古代宫殿、城池、宅第、祠庙、陵墓前象征...
探秘云南省博物馆珍藏的龙文物:龙腾云南
东汉至初唐时期云南文物上的龙元素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地域文化交融的加深,东汉至初唐这一段时期内,云南地区文物中所展现的龙元素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和发展。受中原文化的统一影响,加上西南大片区内部以及与中原地区广泛的文化交流,云南本土文化中的龙形象逐渐吸收并融合了中原文化的典型特征,两地出土或传世文物上的龙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