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说什么?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是他的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就如同“缘起论”是佛法的逻辑起点一样。王阳明龙场所悟之“圣人之道”,就是悟到了朱熹“向外求理”的“格物致知”路径之非,转而向内“求理于吾心”的“格物致知”之路,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也为其“知行合一”心学思想的创立奠定了...
观点| 唐明燕: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
儒家之所以强调“知行合一”,是因为古代儒家教给人的首要内容并非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只有通过落实到实践中去才有意义。正如宋代大儒程颐在点评如何读《论语》时所言:“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四书章句集注》)在矛盾冲突中彰显道...
修好共产党人“心学”重在知行合一(思想纵横)
阳明心学有一个观点很宝贵,就是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是一回事,互为表里,不可分开。知之必然行之,不行不能算真知,反对知行脱节或知而不行。这里的“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既强调道德的自觉性,要求人在道德修养上下功夫,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通过在事上的磨炼...
坚持知行合一 弘扬优良学风(学术随笔)
提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认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王阳明创立心学,他到底悟到了什么?
知行合一,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追求。它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仅要思考,更要行动;不仅要学习,更要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不断进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三、致良知王阳明,这位明代的大儒,对于人性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良知,乃是人心本有的光明之性,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善性。
《传习录》心得
《传习录》集中而全面地体现了王阳明心学思想(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洋洋数十万言,归结起来就是四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1心即理原典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
很多学校推崇“行知”理论,但是如何才能让这一理念落地?
在专家的指导下,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理念,构建符合课标要求的语文教学模式,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高教师跨学科教学和活动组织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本次活动,更好地践行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用语文来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和素养,达到润泽学生心灵的目的。二、活动内容(一)打造“六知”...
傅佩荣:掌握这四门功夫,每个人都可以是哲学家 有【直播】
所谓“知行合一”的“知”,其实指的是一个广大的世界。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知识宛若一片汪洋大海,人一生所能学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并且,如果你学了一些知识,却不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上,那么就算学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教育实践|北大附中_新浪财经_新浪网
王熙乔也把“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思想调整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并提出探月的核心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学生不是完成项目或是做对题就行,必须要把自己发展的证据——即做项目的过程、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等,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出来,并得到老师的证明,项目成功与否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样,学生在课程...
哲学不是知识,前人不能代替我们去思考|对话周国平
我猜,这可能跟人生论没那么理论化有关,一般观点认为,哲学应该是很理论化的。但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一方面,原创性的哲学家都很重视人生论;另一方面,有一些重要的哲学家,他们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不太关心,但是对人生论很有贡献,哲学史应该给予他们公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