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审美自由观赋予“无用阶级”之生存意义
2021年11月25日 - 澎湃新闻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初略地看,当人工智能侵入审美时,世界还是世界,作品还是作品,读者还是读者,被灭掉的似乎是作家。当读者都去欣赏人工智能的作品时,无用阶级的标签便贴到昔日的作家身上了。且慢,不必那么紧张。人工智能的侵入只是带来了一个变化,即“...
详情
艾布拉姆斯逝世︱对人文主义真理的追寻可能没有终点
2015年4月23日 - 澎湃新闻
远在论述写作中注重形象化的语言成为流行趋势之前,艾布拉姆斯就(在《镜与灯》中)提出,“出现在批评中的隐喻相比于出现在诗歌中的,对我们同样重要”。隐喻并没有使批评失去严格性,相反,艾布拉姆斯认为,形象化的语言为理论家讨论文学提供了“结构性比喻”。在《镜与灯》中,他按照每个典型的“基本隐喻”对多种理论进行...
详情
人民日报文学观象:重塑文学的“真”
2014年9月16日 - 人民网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曾指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历览中外文学史的经典作品,我们发现其中所包孕的人生世态的逼真刻画、心灵情愫的感人流露和哲思感悟的深邃真切是最能引发读者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准星。阅读荷马史诗,我们...
详情
张森:重审科学观念与中国绘画的现代变革
2021年11月23日 - 腾讯新闻
王汎森曾提出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去熟悉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的是许许多多互相竞逐的因子,只有其中的少数因子与后来事件发生历史意义上的关联,而其它的因子的歧出性与复杂性,就常常被忽略以至似乎完全不曾存在过了。”[3]在探讨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观念与中国绘画的现代变革时,这一方法也具启发性。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