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若在世,赤壁有新赋
苏东坡所写的赤壁在哪里?据考证,湖北曾有5个地方名叫“赤壁”。黄州“赤鼻矶”因山崖形似鼻梁、通体赭赤而得名,苏子写的就是这里。黄州,即今黄冈。地处长江中游北岸、“楚头吴尾”的黄冈,见证了长江不舍昼夜的亘古流淌。“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其实,道出的是生态平衡的理念。奔涌的...
假如你身处迷茫,不妨再读苏东坡的《赤壁赋》
苏轼在文中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他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
苏轼《后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文中有画,画中有道。宏大的,精微的,听觉的,视觉的,涌动的,沉静的,一阴一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子的用语,如此地精炼,如此地清丽,如此地秀美,这是绝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前赤壁赋》的过往,已经成为过往,不去执着了,享受当下,尽兴于当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于过往,不忧...
读书| 《赤壁赋》“山川相缪”之“缪”当读“jiū”而非“liáo”
因高据险互相缪”句,两诗中“相缪”的主语都是山,前者为“故山”,后者为虎丘所据之“高”“险”,前者也用了“郁”字来形容相缪之形,也表明了与苏轼《赤壁赋》的继承关系。
"沧海一粟"竟写错千年?课本里苏轼《赤壁赋》要改吗
也有观点认为,“沧海”与“一粟”的对比,突显出个人在这浩瀚世界面前的渺小;“浮海”上的“一粟”,却更显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有一种漂泊无依之感。两种用法,其实各有各的味道。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看中国古画中的诗画相映
唐诗之后,宋词也是画家一再表现的主题(www.e993.com)2024年11月16日。在此次展览中,至少有三件再现北宋苏轼《赤壁赋》的作品,其中《后赤壁赋》(团扇)的题材和风格体现了元末文人的品味。画中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其用笔、苔点基于董巨的传统,水波和芦苇的轻快弧线,让人想到了14世纪的画家盛懋。
【诵东坡 爱眉山】东坡的“元丰五年”
《赤壁赋》(宋)苏轼……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
新潮·每日一读|永远明亮的苏轼
《前赤壁赋》和《念奴娇》同年夏写就。名句如云不提,妙的也是后半部分:如果只到“托遗响于悲风”为止,则此篇境界,还只是“高古”。全文精髓,乃在“苏子曰”到结尾:“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一段,有超脱凡俗、上抵宇宙的玄思。
永远明亮的苏轼
《前赤壁赋》和《念奴娇》同年夏写就。名句如云不提,妙的也是后半部分:如果只到“托遗响于悲风”为止,则此篇境界,还只是“高古”。全文精髓,乃在“苏子曰”到结尾:“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一段,有超脱凡俗、上抵宇宙的玄思。
思考的芦苇迎风而立
水边的芦苇,相较于依存的水而言肯定更脆弱易折,然而它亭亭玉立、摇曳多姿,视野开阔而品性纯洁,充满女性的柔美和韧性,并向往着舟行水上的恣意自如,正如苏子《赤壁赋》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最重要的,它还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