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上海市府大楼,为何造得像绿帽版故宫?
于是同时受过中西方建筑教育的董大酉先生,便在市府大楼的外观上,依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宫殿样式,但在建筑内部,却是以西方的现代化设施为主。有网友曾提出疑问,为什么这栋大楼不是像故宫一样使用黄瓦、而是使用了绿瓦覆顶呢?我想,主要是因为黄瓦历来是皇权的象征,如果在上海使用的话,恐怕有僭越的嫌疑,所以才把它...
跟着央视“打卡”海口骑楼老街里的“非遗瑰宝”
“五蝠瓶”(右)和“六鹤图”。张野摄灰塑的发展是一个兼容并包的过程,在大厅另一面墙上分别是“五蝠瓶”和“六鹤图”,蝙蝠和鹤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象征,雕刻手法符合传统工艺,但两幅作品的框架却带有典型的西域建筑风格。在大厅内,同样可以看到各类中国元素纹样雕刻在罗马柱、拱券之上,实现了中西方建筑元素的...
“被发明的传统”:茂飞与他的中国近代建筑
就茂飞而言,“中国建筑传统包含三个层面:以明清紫禁城(约1421—1894年)为代表的体系性空间营造;适应上述宫殿式建筑和其他建筑类型(如宝塔等)的建筑形式语言;以及在斗栱交接、屋面处理及彩画配置等形式语言背后所蕴藏的结构或装饰性特征。”(第4-5页)他“试图将中国建筑从沉睡中唤醒,将其分解为独立的形式部件,去解...
优秀传统文化在古建筑中的传承和体现
道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思想理论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中国古建筑中的突出体现就是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映衬,追求一种情境互照、虚实相生的意境。辽阔的土地上分布的不同地区的民居,其选址与布局结构等都蕴含浓郁的地域特色与风土人情,不仅与当地环境完美融合,还能彰显独特...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学
不同于西方建筑的单体性特点,中国传统建筑自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体建筑为目标,而是将亭台楼阁、馆轩斋室等多样化的建筑单体,相互连接配合,形成具有强烈时间感和序列性的建筑群体,宛如一幅在大地上徐徐展开的画卷,其中的空间起承转合、动线曲折迂回,人在其中行走,达到峰回路转、移步异景的体验。这种时间感和序列感,使...
中国建筑中地域建筑理念的重塑—1950—1980年代两次全国设计竞赛
中国建筑设计开始在建筑本体之外找寻突破固有形式观念的基点(www.e993.com)2024年10月31日。随着设计研究带来的建筑认识论的更新,“中国建筑”的文化性特征再次被重新定义。研究聚焦1950—1980年代间中国建筑设计及教学实践,以两次全国建筑设计竞赛为起止点,解析新中国语境下地域建筑观念的重塑过程,着重分析设计方法中地域理念的外显特征,并以南京工...
国庆观展|黄浦江畔“对话透纳”,伦敦再看“丝绸之路”
展览系统展示贺慕群不同时期代表作品,彰显其艺术个性,同时从中法文化交流语境中再发现这位华裔艺术家的独特魅力和学术价值。行云流墨——巴黎赛努奇博物馆藏现当代中国绘画展地点:上海东一美术馆展期:2024年9月5日—2025年1月5日此次展览甄选了法国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的89件馆藏,分九个展区,汇集齐白石、...
潮声丨走向世界的北京中轴线,是否是城市建设的“标准答案”?
马全宝持相同观点,“中国城市中轴线反映的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精神,蕴藏着君臣、父子、长幼、尊卑有序的礼制要求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国外单纯从景观角度,从规划的轴线控制角度,有本质区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发布题为《展现中国首都理想秩序的建筑群》的文章中也提到,“北京中轴线”上的15个遗产构...
何卫国:西学东渐与北京西洋建筑——以明清笔记中的天主教“四堂...
西洋建筑兴起于宣武门内的天主堂,其鼎盛以圆明园的西洋楼景区为标志,余绪则是北京城涌现的林林总总的西洋门。从明万历年间至晚清时期,西洋建筑分散在北京城的不同城市空间,为这座古老的东方帝都增添了几抹西方文化色彩。明清士大夫在笔记中对北京西洋建筑的记述零星分散,且着墨多集中于北京天主教堂,但却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