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人人皆有圣人潜质,如何致良知?
王阳明从“良知即是天理”出发,进而认为,“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以此推之,能“致良知”者,就是圣人了。简单地说,所谓“良知”,即是一颗自发的善心,一颗爱人爱己、助人自助的心;所谓“致良知”,即让本有之善自然发散出来,变成“修己安人”的美好行动。借用西方哲人马斯洛的...
为善去恶致良知——探访河源和平阳明博物馆
而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即为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既然人人能够触及,那么“满街皆圣人”亦无不妥,亦无不可。《王文成公全书》卷八《书魏师孟卷》就提到,“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此...
阳明心学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意蕴探析
王阳明这种致良知的思想,不仅对于个体的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也具有社会治理层面的深刻内涵。他认为,要达到大同社会的“圣人之治”,就只要不断引导民众去扩充自己的良知,从而建立起一个长幼有序、和谐有度的清明社会。“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
王阳明《传习录》:为什么人一旦开悟,就会变得很厉害?
第三点,致良知。关于心学,有人质疑:如果心中的理是歪理,再去知行合一,岂不是谬论。对此,王阳明在书里做了详细的阐述,简单来说,关键点就在于致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人要主动地去剔除邪念,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如此,才能抵达真正的心即理的状态。就像《传习录》中的这个故事。一次,阳明先生去户外...
以阳明学回答时代之问
具体来说,首先具有内在性的良知如何在经验世界中实现自身的外在化和普遍必然性,是王阳明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曾振宇表示以“孝”解释良知的这一接转过程,是对上述问题比较切近人情的回答。《传习录》载:“见父自然知孝”,以“孝”诠释良知的普遍必然性——人自呱呱坠地开始,得到的第一份爱源自父母;子女长大成人...
王阳明:少年名动,文韬武略,世人评价其为“此心光明”
悟得格物致知之旨后,王阳明的光明心地就更为纯粹了,自云:“心之德本无不明也,故谓之明德”(www.e993.com)2024年11月9日。这阐发了人人具有良知,因此人人“此心光明”的道理。王阳明以学术的明,塑造自己内心的光,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王阳明在第一次落第后曾说“世情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显示他不以高中科名、取得官职为...
人人出彩 个个发光 每个生命都精彩
所好的学校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之所,还应该是儿童自然生长的‘童话世界’,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尊重生命、务本向善、求真求本,以儿童为中心、站在儿童立场,去发现儿童、引领儿童、发展儿童、成就儿童。”在崔世峰看来,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幸福的润泽,要用沉静、耐心、韧性去缓缓地浸润,而这离不开对教育的大爱和良知。
“圣人”是致良知的人,良知人人都有,但并不等于人人都是圣人!
三、从“致良知”到“成为圣人”要达到“圣人”的境地,必须经历一个“致良知”的过程。“致良知”是成为“圣人”的必经之路,即将内在的智慧转化为外在的言行举止。这需要不断追求、成长和修炼。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发掘和利用自己的良知。尽管每个人都具备成为“圣人”的潜力,但要实现这一潜力需要付出努力...
越文化丨 王阳明在绍兴:百思千难后悟得“人人皆有良知”
从“知行合一”到“致良知”,是阳明先生百思千难之后才悟出的道理。“致良知”给每个人都打开了一扇大门。良知人人都有,这个思想就意味着在良知面前人人平等。“致良知”来源于《大学》中的“致知”与《孟子》中的“良知”概念的结合,王阳明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彰显了道德的价值,确立了...
人人都可以做一个带着烟火气的英雄
原标题:人人都可以做一个带着烟火气的英雄呼唤英雄情怀的回归,并非要求所有人都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内心生出一种带着烟火气的英雄主义情结,在平凡的生活中,在琐屑的小事中,跟随内心的良知与法度,努力做一个“平凡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