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祭:中国若再战败于日本 或出现北京大屠杀
“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张文宣)将军,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他们是通过一种令人哀伤的、悲剧性的方式——自杀,来表现出这种可贵品质的。但是,看来他们也不能找到比这更好的...
认知战认知作战:洋务运动中的认知作战与西方列强策略分析
通过媒体、出版物和传教士的活动,西方不断向中国社会灌输其文化优越性,从而逐渐影响清朝官员和精英阶层对国家未来的认知。这种文化渗透逐步削弱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向往西方的制度与文化。案例:出版物和媒体的操控西方通过控制在中国的出版物和舆论工具,不断传播“西方...
这次从中国足球与日本的比赛,牧之野看出了北洋水师
清朝政府宣布停止从国外引进炮艇,中国海军原本与世界海军发展趋势同步的进程因此突然中断。李鸿章向皇帝上报称,日本的舰船根本无法战胜我国,因此放松了警惕,失去了居安思危的意识。最终不到几年的甲午战争,使得清政府赔偿了巨额款项。未雨绸缪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特别是在国家战略和军事领域,应对敌人时更需要采...
中国如何战胜日本?
很快地,中国从“世界工厂”晋身为“世界市场”;而随着十几年军事预算双位数的增长,中国的军力也已跃居仅次于美国与俄罗斯的世界第三;同时由于海权意识的强化,外交上也逐渐地从“韬光养晦”调整为“有所作为”,在此过程中,中国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摩擦也不断增加。不仅如此,随着中国在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从重振“丝路...
德国当年妄想殖民中国,德皇下血本改造青岛,却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当时的清朝虽然积贫积弱,但还没有完全沦为某个国家的殖民地,因此德国选择对中国下手,受到的外交阻力会小很多。从1860年开始,德国地质学家冯·李希霍芬就多次到中国考察,认为胶州湾是一个天然良港,这对于德国政府的决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日本试图吞并辽东半岛,俄、德、法三国...
1874年海防大筹议: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的开端
中国的近代化海防建设一直在摸索中不断推进,虽然这之后经历了甲午惨败、北洋水师覆没的重大挫折,但在战后,海军再行重建,直至清朝灭亡前夕,海防建设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而这一切都发端于1874年底兴起的海防大筹议,这次筹议虽然没能将中国真正推向海军强国的序列,但却实现了近代中国海军从无到有、由弱趋强的转变,对...
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日本却为何把已吞并的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整个辽东半岛都被纳入俄国的势力范围。清朝陷入了前门驱狼后门进虎的困境,而日本也蒙受了耻辱,被迫把吞下的领土吐出来。此后,日本开始秘密积蓄力量,大规模扩军备战。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日俄两国争夺中国东北,成为远东地区国际政治斗争的主要旋律,而日俄矛盾的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
前往西伯利亚撤侨?1918年北洋政府出兵4千北上,为何没收复失地
撤侨期间,中国军队也算是深入到了远东以及西伯利亚地区,按道理说,这个时候北洋政府宣布收复失地,一点问题都没有。毕竟当年沙俄是趁着清朝衰败,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从清朝手里割走了那么多土地,北洋政府趁着沙俄覆灭的机会,收复失地,有何不可?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1884年,李鸿章在德国首次见到机枪,问了洋人一个问题,让人心酸
而与中国相比,西方列强则拥有着先进的科技和制度。在德国,李鸿章首次见到了机枪,这一现代武器的威力深深震撼了他。机枪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战争的形态,更是凸显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差距。更令人心酸的是,李鸿章曾经向洋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众所周知,明朝的地位在当时世界上确实是无可忽视的。其强大实力和文化影响...
《中俄蒙协约》签订后,与外蒙古、俄国周旋,北洋政府有多屈辱?
《声明文件》规定的“宗主权”与《声明另件》“外蒙是中国领土之一部分”的提法是矛盾的。前者一般指“宗主国”与“保护国”的关系,而后者是针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的。这就使中、俄、蒙三方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摩擦,也为外蒙古拒绝放弃“独立”提供了借口。会议开始后,三方都提出了自己对于“宗主权”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