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1937年出狱后想回延安,毛主席提三个条件,他为何不愿答应
而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中,所倡导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也成了五四运动的核心理念与口号。1917年,陈独秀前往北京大学任教,并同时将《新青年》迁往北京,令《新青年》杂志成为北京青年学生的必读之物。正是因为《新青年》的巨大影响力,让许多象牙塔中的青年学生,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思想、文化、社会...
陈独秀和刘师培的君子之谊:一生政见不和,相知相交,但不相负
尤其是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影响巨大,向旧文化、旧道德、乃至于是汉字都进行了猛烈抨击。潜心国学的刘师培自然不能坐视。他与黄侃等人创办《国故》杂志,保存国粹,宣扬国学,“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值得注意的是,刘师培仅仅是反对陈独秀的主张,而绝不反对陈独秀本人。在私下,他与陈独秀交情颇深,相互尊重,从不在...
毛主席视察安庆,得知陈独秀儿子成窑厂苦工,立刻批示:给予照顾
吴稚晖在青年学生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当时还倡导勤工俭学,而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二人自从到了上海,一直都是半工半读,自然也很认可这种理念。那几年陈独秀宣传新文化运动,使得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而陈独秀又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结束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在之后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当时,国内外有很多新团体在兴起,...
陈独秀信札︱《新青年》编辑同人思想演变的历史见证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新的国民性即新青年的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指出这六条标准的基本精神就是“科学”与“民主”,并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由此,陈独秀团结一批知识青年,以...
荐书| 阎晶明:深刻的理解 深切的同情——鲁迅与陈独秀
谈“五四”,最离不开《新青年》,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办者,陈独秀的足迹所至,基本上就是《新青年》的办刊地。而鲁迅走上文学道路的起点,正是《新青年》。他们二人哪一个对于“五四”新文学甚至“五四”新文化的贡献最大暂且不谈,且来看一下二人在现实当中的交往吧。从事实出发,或从事实的有无出发。
陈独秀女儿:58岁身绑油桶漂泊10小时到香港,93岁在美逝世
1912年,陈子美出生在一个注定不平凡的家庭(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她的父亲陈独秀,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母亲高君曼,也是陈独秀革命事业上的一个得力助手。陈独秀原本是高君曼的姐夫,但是在长时间的接触中,两人日久生情,最终在1910年公开在一起。后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时候,高君曼在旁边也帮了不少忙。只是由于...
1927年陈独秀长子陈延年被捕,因胡适营救身份暴露:临死不跪
因此,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陈独秀在两人年岁稍长的时候便要求其能够在外自力更生谋求生活。可越是这样,父子之间的情感绝越是冷漠,陈延年也从这时候开始表现出了与其父亲一样的倔强。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点燃了《新青年》的火炬,勇当时代运动的先锋。得知父亲在上海的壮举,陈延年兄弟心潮澎湃,挥笔书信,向父亲...
陈独秀这篇文章,不经意间透露了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的秘密
1916年下半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第三号上连载了一篇文章,题为《当代二大科学家之思想》。陈氏一生发表过许多震撼人心的文字,这篇文章难以厕身其间,实际上也很少引起关注。不过,它对我们了解那时新文化人怎样理解“五四”两大口号之一的“赛先生”,以及陈氏呼吁的“吾人最后之自觉”(尤其是“伦理的...
【记忆】陈独秀与杨鹏升的40封书信交往始末‖戴连渠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中国新文化运动领袖,中国文化启蒙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年轻时创办《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被毛泽东称作“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后来由于执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参加托派,背负“汉奸与叛徒”罪名,几进几...
毛主席为何拒绝?陈独秀的3个条件,他是谁?
1917年,陈独秀到北京大学任教,并将《新青年》杂志迁往北京。这使得《新青年》成为北京青年学生不可或缺的读物。陈独秀利用《新青年》这个平台,深入传播自己的思想,通过文字的力量深入到每一个读者的内心。这不是一朝一夕的效果,而是通过多年的积累,精神和理念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五四运动是这一变革的顶峰,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