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历3朝活83岁,雍正让他位极人臣,乾隆为何要抄他的家
后来,张廷玉的母亲去世,父亲张英也登上相位,他原本是可以靠门荫入仕的,但他执意参加1700年举行的会试,结果一举高中,而且成绩排名前列,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清朝,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而翰林院庶吉士则被称之为“储相”,即便不能担任宰相,也必定能登上高位。由于...
清代翰林吉士瑛
嘉庆十四年(1809)正月初一,皇帝以吉士瑛“雅擅才能,克宣慈惠,抚绥有要”,特敕授文林郎。吉士瑛为政宽简,遇民间争讼、审讯处理时,必委曲开导,从不假手书吏。又倡率绅士兴义举,劝垦荒田,发展经济,以助课税。嘉庆十八年(1813),皇上追思甲子年(1804),亲临翰苑,诸臣进献诗赋之事,“特沛恩纶”,吉士瑛再次得到...
大明最累首辅:独撑内阁八年,上书75次求帮手未果,无奈请辞百次
叶向高的童年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是他却没有放弃学习,而是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一路考中了进士,成为了翰林院的庶吉士,后来又升为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是朝廷的重要文官。叶向高的政治生涯,最初是很顺遂的,他曾经参与了戚继光平定倭寇的战争,也曾经主持过多次科举考试,还曾经出使朝鲜,为明朝的外交立...
考中进士后,朝廷分配工作有讲究,五条路决定着不同的人生
帝王对翰林很优待,入宫办事的翰林参加宫宴,往往和一品高官同坐。更为重要的是,唐宋以来,由翰林院转任高级官职的人很多,,明朝更是在人事制度上规定:“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明朝内阁大臣,90%以上都是出身翰林的进士。因此,新科进士能进入翰林院,称得上是...
泉州古城人杰地灵 历史名人比邻而居 一条小巷60年间出了三翰林
许邦光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录为翰林院庶吉士,他的弟子龚维琳是道光六年(1826年)入选翰林院庶吉士,而龚显曾则是在同治二年(1863年)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的,也就是说在短短的52年间,古榕巷中就出了“三翰林”。清中晚期,西街龚氏群英竞秀。此为名士龚显鸞的策论文。(龚氏族裔供图)龚显曾,字毓...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清代赋学教育
清代极为重视赋学教育,这是由于考赋制度所致(www.e993.com)2024年11月22日。虽然清代进士科考试不试律赋,但博学鸿词科试、翰林院馆选庶吉士的朝考、庶吉士散馆、翰詹大考、学政观风及经古场试等,均试以赋。清代科试中,进士并非科考的终点,由于沿承明代“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清人以进入翰林院为
清代赋学教育
虽然清代进士科考试不试律赋,但博学鸿词科试、翰林院馆选庶吉士的朝考、庶吉士散馆、翰詹大考、学政观风及经古场试等,均试以赋。清代科试中,进士并非科考的终点,由于沿承明代“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清人以进入翰林院为应试的终极目标,因此词垣一系的考试备受关注。与考试八股文的进士科不同,翰苑以诗赋...
通往权力之路:明清科举进士的上岸史
庶吉士的设立初衷,就是为了让新科进士脱胎换骨成为文学、政事兼长的官僚。到了永乐朝,随着内阁制度的确立及发展,庶吉士们也就成了皇帝用得最顺手的咨政人士。于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遂成明朝官场铁律。由于庶吉士在明代属于通往阁臣高位的捷径,所以它的选拔考试也比过去进士们参加的任何一场...
明朝之亡是源于社会的开放还是封闭?
自天顺二年,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明史·志·卷四十六》而李贤在天顺朝的官制改革,不仅让明朝步入无功名不得为官的阶段,更是将社会价值观导向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的...
谋事莫饮酒,一对被饭局毁掉的皇朝新星
自天顺二年,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明史·志·卷四十六》虽然从洪武朝就开始系统的开科取士,但明初朝堂任命官员并不要求科举出身,不少尚书、内阁大学士都是“白身”。李贤入阁主政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