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上海书法兴盛的驱动力——从派中有派与碑帖融合说开去
以上五位,最为人瞩目的主要在于对“二王”的取法不遗余力,对于后世最大的启示是,各见所长、各有千秋,异曲同工、和而不同。同样写“二王”,沈尹默对于古法传承大有裨益,白蕉下笔便见风流倜傥之态,邓散木能于精熟中见欹险,马公愚可以在法度中见性情,在处理“古”与“我”的关系上得心应手。因为注重多种碑帖的...
苏轼的《题西林壁》借景说理,流传下来两句千古警句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这首《题西林壁》不单单是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刻的哲理启人心智。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文化程度不同,...
苏轼一生最智慧的20首诗词,不读懂不足以谈人生|欧阳修|和子由渑池...
看不透,就旁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最哲理的一首诗。为什么你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呢?因为你就在其中呀。有时候,我们所得非所见,所见非所感,所感非事实。我们看到的是非对错,其实并非真正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眼界会被事物本身...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00首,附诗词解释与赏析(三)建议收藏
前两句写景:庐山峰峦重叠、千姿百态,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后两句写诗人由自然景色所引出的感悟:只因自己置身于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所以无法看清庐山的整体面貌。诗人用通俗却又富有诗意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千古至理,可谓用心良苦。06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从来名利地,皆起是非心。23句人生哲理诗词:有如喝下一碗醒世茶
——宋·苏轼《题西林壁》你身在庐山之中,肯定很难窥见它的全貌,横着看,你看它是峰,侧着看,你看它是岭,在这里看不一样,在那里看更加不一样。正如我们的眼界,我们的观点,总是被自身的立场所限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妨你跳出自己,站在别人的角度,或者听听别人的意见?
90句,唐宋八大家传世金句,品鉴古人智慧瑰宝,汲取千载不朽才思
白雪似乎嫌弃春天来得太晚,所以特意穿过庭院中的树木化作纷飞的花朵(www.e993.com)2024年11月11日。08.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夜晚来到佛寺并登上高阁,星星月亮在云层中若隐若现,显得朦胧而神秘。0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
史上最经典的两首庐山诗,一首前无古人,一首后无来者
《题西林壁》是苏轼离开庐山前,与东林寺总长老同游西麓的乾明寺时,于寺内墙上所题。它既是一首写景诗,亦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描写庐山的多变面貌,后两句则借景道出看待事物主观与客观角度之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的不仅是人与山,也可延伸到人与社会或群体的关系。
大美荐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四句更是进一步总结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也就是说若想真正识得庐山,必须要跳出庐山,从更高更远的视野来看庐山。这又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总结。也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意味。人生同样是如此。立场决定着行为,高度决定着视野,距离决定着结论。
苏轼禅诗的观世三境|苏轼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对此作出回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内观山”是狭窄的,人们身处庐山内部时,因为视野受到限制,便将自己所见到的局部视为物相的全部,于是只能得到片面的见识,这就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就是“见山不是山”的原因。若要认识...
朱虹:庐山是首诗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后两句是借景说理——人们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为庐山的峰峦所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只能看到不同的内容。苏轼告诉人们,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观察范围,即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最难看清的也正是自己。雄奇险秀的庐山,由此留下了永久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