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静寰:走出“中国学习者悖论”——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解释...
“内圣外王”指的是受到儒家文化影响中的学子在求学过程中的动机和理想追求。其中,“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外王”是“内圣”的外部体现,也会进一步促进“内圣”,而且两者不可偏废。“内圣外王”在传统意义上具有相当具体的内涵,前者指向道德修养,后者指向入仕为官。本研究尝试使用“内圣外王”的隐喻来解释中国...
朱熹对中庸之道的诠释与建构
其二,从中庸之道的文化功能来看,它也包含内圣外王之道的两方面表达,以“理”释“中”可以开拓“外王”开物成务的一面,而以“心”论“中”则可以开拓“内圣”心性修养的主体精神一面。其三,从中庸之道的哲学体系来看,它其实是儒家天人境界的哲学建构,“中”提升为“理”以后,“理”既可以是“天理”,也可以...
李景林:论《中庸》的方法论与性命思想
儒家言德,非个人性之私德,而是内与外、或道德与伦理的统一(即内圣外王)。《大学》三纲八目,已概括了它的实质内容。《中庸》言德,亦如之。《大学》归本于修身,以修齐治平言“明德”之次第。《中庸》与此同一思理。但《中庸》更由修身引申出“知人”、“知天”之观念,并以“诚”这一概念括修身成性之道,从...
东西方哲学、宗教与文化对“爱”的诠释|儒家|道家|道教|孔子|墨子...
它是一个由天到人的法天功利性再到人的纯粹道德主体性自觉意志的发展,也是孔子内圣外王、经世济民、拨乱反正的主张。在《论语》中,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在此,我们先讨论“爱人”与“泛爱众”的...
“阅读文学经典”系列开讲 教授解读“梁山好汉”
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从宋代以后,有一个大家奉为天经地义的信条,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说成是“内圣外王”。要在政治上做领袖,首先要在道德上成为楷模,这个观念形成了一种传统。“《论语》《史记》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都是必读书。如果只有一二相似点,可以说是偶然、巧合,但一系列的相似,只能...
唐河:“友兰故里”中国哲学文化名片的继承与发扬
但是,内圣外王的理想虽有其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但在先秦以来的两千多年历史进程中,却从未得以实现,根本原因就在于“内圣”与“外王”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外王”指涉人伦日用的社会现实生活,“内圣”则是个人内心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无论是性质、范围和方法,内圣和外王都迥然不同,它们之间的转化和嫁接在...
儒者经世致用的两难选择——朱陈义利王霸之辩解读
核心提示:南宋时期,朱熹与陈亮之间关于“义利王霸”的论辩曾震动一时,至今还引得聚讼纷纭。这场争论表面上看只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一次偶然碰撞,但实际上却是秦汉以来儒家精英两种救世济民方略的全面交锋。它涉及的论题几乎涵盖了传统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所有方面,本文试图以王霸话题为主线,对其进行一番较深入的辨析。
哲学研究 | 姜海军:和而不同:邵雍、程颐的易学诠释及思想之比较(下)
程颢称赞邵雍之学为“内圣外王之道”,尹焞也认为,“康节本是经世之学,今人但知其明易数,知未来事,却小了他学问”,黄宗羲指出:“《皇极》包罗甚富,百家之学无不可资以为用,而其要领在推数之无穷。”可见经世致用才是邵雍易学的目的,朱熹弟子蔡元定也说:“康节之学,虽作用不同,而其实则伏羲所画之卦也,...
李存山:《大学》“治国平天下”章解读(三)
李存山先生站在《大学》全篇的高度,融会儒家经典和历代儒家学者的相关论述,为我们解析了絜矩之道、执政为民、为政以德、举用贤能的深刻内涵,以及如何处理好财利与道义的关系等重要思想,从而带我们领略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追求,也让我们对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