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历史上,只有9位大臣谥号为“文正”,司马光上榜!
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三、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大臣,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和范仲淹一样,司马光也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宋神宗时,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文官梦寐以求的谥号,被秦桧用过以后,再无人想要
而后人在给前人拟定谥号的时候,也不再用“忠献”,因为那已经不是尊崇对方,简直是侮辱。而反过来,随着范仲淹的历史地位的上升,后来的文官集团,皆以范仲淹为榜样,就像武侯是诸葛亮的代称,岳武穆是岳飞的代称一样,范文正,也称为范仲淹的专有名词。到明朝时候,文正,就成为了文官的最高荣誉谥号。这里还有个趣事:...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访江苏无锡范文正公祠有感民间有一句谚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它出自宋代名臣范仲淹(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幼时立志的典故。日前,笔者前往江苏无锡范文正公祠参观,切身感受这位大儒为国爱民的情怀。范文正公祠座落于惠山古镇中,在老街的大隐书局对面,古色古香的木制门厅上悬着一块巨大的红色匾额,金色...
范仲淹、司马光谥号“文正”,欧阳修、苏轼谥号“文忠”,究竟有何...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也有人提出,谥法起源更早,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了。还有学者认为,谥法最早出现于殷商。王国维考证,谥法源于周共王、周懿王之后,因为之前像昭王、穆王这样的称号,君王活着的时候就称了,不是去世之后才给的号,因而不是谥号。当然,谥号也有不是朝廷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该如何理解范文正公的醒世良言?
但是我们如果拿掉滕子京的邀约文字和其中寥寥几句方位描写,就会发现,这篇文字,实际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景色是虚构的,讲理是真实的。它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瑰丽想象,而是最后一段金句迭出的一身正气。范文正公,亦文亦正。良公谥号,果不虚也。
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后世对他们有什么样的评价?从谥号分出高低
曾国藩的“文正”是顶级谥号,历史上得过的人极少(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唐朝的魏征,是第一位获得“文贞”的大臣,宋朝的范仲淹得到的是文正,所以被称为范文正公。岳飞未能获得“文”字谥号,只得到了武将里的“武穆”,还有文武兼备的“忠武”,在忠字谥号中排第二,未能获得排第一的“忠文”,可见古代重文轻武。林则徐也只是得到了文忠...
“文正”谥号透露出的价值取向,对当今有什么借鉴意义
“文正”来源于“文贞”我国语言文字含义丰富,几乎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先哲的卓越智慧,都承载着先民的人文追求,以文化的“文”与正直的“正”相组合,就是政治的“政”字,所以得谥“文正”之人,几乎都是为文从政这一文官群体中的佼佼者。在唐代,文正作文贞,大唐第一诤臣魏征就获得过这个称号。魏征本来与...
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历史上那些谥号文正的臣子
所以,中华历史上,身后得谥号“文正”的,一共是三十一人。这其中,名副其实的,首推宋代的范仲淹,范文正公。一生秉公执法、执教兴学、开展新政、戍边御敌,均是成就非凡。于政事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于文教言传身教,孜孜传道;而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表现出的个人节操,更是中华...
谁能成为“文正”公
宋代承袭唐制,将文贞这一谥号传承下来,王旦等大臣都被谥为文贞。到了宋仁宗执政时,鉴于仁宗的名字叫赵祯,为了避皇帝名讳,遂将文贞改为文正,特别是经过司马光的“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一番阐释,文正遂成为古代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谥号,因为受封此谥号的官员,无论是本谥还是...
为什么有人说,范仲淹配不上文正的谥号?范仲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在中国古代,文正基本上就是文臣能够得到的最高谥号了。当然,在文正之上,其实还有一个单谥‘文’字的说法。不过一般而言,古代一个字的谥号,都是给皇帝准备的,大臣们最多只能得两字的谥号。而单谥一个文字的大臣,北宋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的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