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读《道德经》40年,我的三点心得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一章争议比较大。字面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多余的而弥补不足的;社会的法则就不是这样了,是减少不足的而供养有余的。有人认为,这...
阅读《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感悟
春秋时期:老子[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道德经感悟第<三十二>章
道德经感悟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译文:“道”是无法用名字命名的、朴素的。虽然无法用眼睛看到,但是天下没有谁能使它臣服。诸侯君...
道德经第25章,人天地有三魂,懂道法自然的秘密,人如脱胎换骨
人有一魂,在内部会阴中出现,会阴吸引魂爽灵,下降生殖轮的魂,相结合成第三个魂。人的幽静受灵光的作用在心念中可以把性动力转化成光电热能,骨骼重新发育开始脱胎换骨。人要懂得遵循道法自然,要抱魄守一,学会守中,即会阴与百会这条中轴。此处因章节内容,有一些关于“道”的应用知识渗透,不做内容详解。知道了一些知...
42.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三是什么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学一下老子的话,“吾不知三为何物,强字之曰有”。道、一、二、三、万物道、无、天地、有、万物...
读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感悟
读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感悟“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www.e993.com)2024年11月29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
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一)
一、《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别人的译文: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
白话解读《道德经》三--修身为本
《道德经》第十章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原文释义: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能不分离吗?呼吸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吗?洗尽思想上的尘垢.能让心地宽广得如一尘不染的明镜吗?放下爱民治...
道德经品读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xian),故明;不自是,故彰(zhang);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in),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大家好,我是拂尘记,写日常感悟,聊亲子日常,拂生活...
《道德经》第六章解析: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思想的起源
是蹙气良久,徐徐吐之,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后拓。承气之时,意想太平元气,下人毛际,流于五脏,四肢绵受其润,如山纳云,如地受泽,面色光涣,耳目聪明,饮食有味,气力倍加,诸疾去矣。”(《御览方术部》引《修养杂诀》)这是把老子的思想与传统养生术联系起来的解释。这种思考的角度,也不失为对老子学说的一种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