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罗“第三届翻译与文化传播研讨会”举行
开幕式嘉宾、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卢春龙回顾了中罗两国文化交流历史,点明翻译在文化互鉴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并表示“翻译与文化传播研讨会”已成为推动两国在教育和文化领域交流的重要平台。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认为,本次会议在中罗建交75周年之际举行意义重大,不同语言间的翻译工作对文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并提出了...
学术研讨会|《中国梦境》:梦境中的情理与哲思
在翻译的过程中,罗启权更加切实地体会到了陈霞的教导: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工作,对译者/研究者的母语能力和外语能力构成双重考验,只有不断地提高双语能力,才能胜任翻译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译者/研究者的思想水平只有提升到原作的高度,甚至在某些方面高于原作,才能更好地理解原作,并以母语将原作的思想准确而优美地表达出...
外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第二十届中国跨文化研究年会”
他指出当今跨文化交际中依然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跨文化交际规律与特点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他强调,跨文化交际要求人们超越自我,以尊重、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不同高校、学术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为跨文化交际事业探索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和策略。孙有中指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主动服务国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他号召大家聚焦...
汪品先:在科学与文化间架桥,哪怕是小木桥
想科学和文化的关系,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创新要有文化元素。在科技创新领域,不发达国家产出的是记录的数据、观察到的现象等“原料”;发达国家不做这种“低级”的生产活儿,而是做深加工。读书周刊:您深感文理脱节是阻碍创新思维的“毒药”,强调原创性科学的动力不是应用,而是文化,片面强调应用价值的结果就是难有重大...
汪品先:科学创新要有文化土壤,而这土壤不应该只来自西方
上观新闻:书中写道,科学的土壤应是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在您看来,怎样的结合是一种理想状态?汪品先:究竟如何处理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尽管这是争论百年的老问题,但由于缺乏深刻的反思,至今我们的认识依然混乱,有些流行的观点显然不利于科学创新,亟待澄清。这里包括相反的主张。
旅行史:全球化的网络与形式——第19届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侧记
在梳理完明清时期传教士对中国文本的翻译问题之后,吴蕙仪接着讨论了耶稣会翻译的中文文本在欧洲的接受情况(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宗教因素在这之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一方面,对于同一文本的诠释往往在天主教欧洲以及新教欧洲有着天壤之别,以《豆棚闲话》为例,这本书原本是被耶稣会传教士翻译来抨击中国的无神论的,但传入英国后,英国的...
张琬容|19世纪比利时汉学家哈雷兹的汉、满《易经》翻译
三、以满证汉:基于满文版本的翻译利用《易经》的少数民族语言译本是哈雷兹易学研究的重要特点,为了佐证自己的译本与观点,哈雷兹在1897年将《易经》的满文版本翻译成法文。出于政治与文化的目的,清代多位帝王都下令将汉语典籍翻译成满语,特别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25]目前所见满文《易经》有两个版本,一是康熙朝...
考研英语一试卷难不难
翻译: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考查考生的语言转换能力以及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写作:需要考生完成一篇短文,通常为议论文,这对考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二、难度因素分析在进行考研英语一难度分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词汇量要求...
中国古典哲学应当用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呈现——访北京大学人文讲...
利玛窦、理雅各等传教士和教徒来到中国并将中国文化与中国典籍介绍和传播给西方学界的初始动机,是试图填平两个古典世界之间的文化鸿沟,缩小两大思想传统之间的距离。然而,他们在翻译中国典籍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事实上是“强调西方文化重要性”的一种改写,而非呈现中国自身的文化特征。
东西问丨刘成富:文学翻译为何能架起中法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国和法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古往今来,中法两国交往交流,文明成果交相辉映,成为东西方文明互鉴的典范。其中,文学翻译如何跨越语言藩篱,为中法民众了解彼此文化架起桥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成富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就上述问题做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