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的“荞麦”最好吃?经过评选,这10大产区上榜,有你家乡吗
据彝文古书《勒俄特依》记载,凉山彝族先祖曾在这片土地上寻找荞麦种,将其从野生状态驯化为家种,从此,苦荞便在这片高原上生根发芽,繁衍不息。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昭通苦荞如今已成为云南省昭通市的特产,更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之一。昭通苦荞,花黄绿色,籽粒为锥形卵状瘦果,果皮粗糙,色泽因品种而异,有黑色、褐...
彝训之光 古训启智|中国彝族古训文化——民心篇
彝文古籍,作为璀璨的文化瑰宝,镌刻着无数启迪心智、规范行为的经典箴言,它们不仅是彝族社会世代沿袭的伦理道德灯塔,更是行为规范的坚实基石。秉持着“挖掘彝族古训,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倡导化风成俗”的崇高理念,“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楚雄州学习平台,楚雄州纪委州监委携手云南发布、云南网、云南宣传网、云...
古彝文——唯一存活的世界六大古文字
1974年,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彝文工作组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在原有彝文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组成了表音音节文字方案——《四川彝文规范方案》。规范彝文是将古彝文通过顺时针旋转90度形成的一种变体文字,以彝语北部方言圣乍话为基础方言,以喜德语音为标准音,根据笔画不多、结构简单、书写方便、...
邱婧|《指路经》、迁徙传说与彝族文学|新观察
迁徙、分支的起始点是“玛纳液池”,这也是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彝族文献古籍《指路经》同提到的一个彝族古地名。《指路经》是彝族宗教仪式“撮毕”(送灵)仪式上指引亡灵(魂灵)回归彝族祖先居住地的经文。根据普忠良的研究,彝文《指路经》中所提到的这个地名是云南昭通土城镇葡萄井对面至今仍被称为“木乃依曲...
汉彝文字: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
古彝文,指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彝族群众使用的表意文字,又称“爨文”“韪书”。明清两代传记和志书记载,古彝文“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用古彝文记录的典籍涉及内容广泛,蕴含着大量生产与生活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当代适用价值。198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彝文规范方案》选取819个...
乌蒙文韵 | “彝族古代百科全书”——《西南彝志》
彝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世居在中国西南的滇、川、黔、桂四省区,2010年“六普”时有8714393人(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彝族创造了自成系统的文字,并用彝文写下了许多古籍,据不完全统计,数量在1万册以上。其中有大量的毕摩经书《献酒经》《献牲经》《祭祀经》《献药经》《指路经》等,哲学经典《土鲁窦纪》《土鲁立咪》《立咪...
让彝医药典籍“活”起来
楚雄州是彝医药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区,在浩如烟海的彝文文献中,彝医药就像散落其间的粒粒珍珠,亟待我们去探寻、去发现。“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彝医药文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充分开发利用彝族地区医药资源,为彝医药事业发展奠定坚实文献基础,推动彝医药事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彝医药的智慧和...
彝族形成“六祖分支”的原因
彝文文献中的记载引用彝文文献中关于六祖分支的描述分析文献的可靠性与历史价值民间传说与故事讲述彝族民间关于六祖分支的传说和故事探讨传说背后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意义四、彝族形成六祖分支的原因分析内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冲突分析彝族内部的经济利益冲突和社会结构变化...
云南建水“地名”的人类学研究
史载“建水”最初是对夷语“惠历”的汉译,“古代居住在建水的彝族在今日的建水县城用泥土筑埂,防‘海水’的浸袭。故得名‘步头’即汉语译为‘建水’。此地当时被水环抱着故亦云‘巴甸’。到了唐代,‘步头’已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惠哀历’,亦称‘惠哀龙’。彝语称城为‘龙’,汉语音译为‘海大城’,...
马学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先行者
为了不失原意和便于研究,马学良建议采取四行译法,“即第一行是原诗彝文,第二行用国际音标注音,第三行逐字直译,第四行句译(意译),然后随文加注说明有关习俗”。此译本保留了原文的艺术风格、语言特色和民族形式,“不仅为深入研究《阿诗玛》文学者提供原件和忠实译文,且可为研究撒尼彝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提供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