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何以中国》:溯中华文脉,写时代底气
从2021年春启动拍摄起,团队跋涉近500天,走过全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等点位230余个,总行程超过4万公里,梳理学术资料共300多万字,脚本撰写字数达40万字。从视听再造、情景再现、戏剧重构,到大气的文本、考究的制作、精美的画面,《何以中国》遵循电影级的高规格,既希望给观众们以顶级的文化享受,也希望纪录片能具备长尾的...
江波:央视纪录片《王阳明》第二集“困”观后感
2)观众不要被王阳明的“困”而困住了自己,我开头就讲,王阳明是“困而不惑”的,孔子讲“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可以被困住,但千万不能被迷惑;我们可能被当下的工作、事业、爱情暂时“困”住,但这正好是反思自我、突破自我、重新选择、更上一层楼的绝佳时机;3)有“困”,才有思考与行动,才有下一集...
画面的精美不能替代历史观的粗糙—观纪录片《中国》有感之一
春秋的主要史实是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广揽天下英才,合纵连横抗秦之时。纪录片不唯大而全,独求精而美。第一集细节呈现也不够,表现孔子“丧家之犬”的失魂落魄全为田野户外镜头,却不见朝堂之上孔子被各国君臣肆意嘲笑的难堪。孔子的“丧”不在乡野而在朝野,这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史实。
王甫点评纪录片《孔子》:让至圣先师回归民间
附王甫观后感全文:2016年1月1日,作为“开年献礼”,中英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孔子》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首次以合拍纪录片的形式将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搬上银屏。这部纪录片摆脱了对孔子形象塑造及其思想阐释刻板单一的窠臼,运用国际化的视角、平民化的叙事、以及现代化的价值标准,对儒家思想与当下社会思潮...
中英合拍纪录片《孔子》央视开年播出(组图)
闫东坦言,在创作期间双方的思想碰撞差不多引发了二三十次的争执,“每次不下2个小时的创作会议,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但不同文化对孔子的认识最终都不成为障碍,而是一个解惑的过程。”想要完成《孔子》这样一部题材庞大的纪录片,闫东强调一定要心中有“情怀”二字,因此剧组在选择英国团队成员时,也都要求对方必须在中...
孔德平点评纪录片《孔子》:以新媒体手段塑造孔子形象
附孔德平观后感全文:中英合拍大型纪录片《孔子》(国际版)由中央电视台闫东导演和他的团队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又历时一年多时间拍摄完成,作为央视科教频道2016年开年大片之一,已于元旦之日与国内外广大观众见面(www.e993.com)2024年11月26日。首先表示祝贺!作为孔子第七十七代孙,也对全体组创人员表示感谢!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第一集《惊变》:重温李白和杜甫的伟大相遇
闻一多先生形容此次会面为“四千年的历史里,除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他甚至将此次会面比喻为日月相会,天降祥瑞的伟大机缘。“李白和杜甫”的会面,延续着《中国》第一季“孔子和老子”的儒道思想,浪漫飘逸的李白与深沉厚重的杜甫,仿佛肩负着他们的使命,燃起中国思想...
开播上热搜、周涛何炅配音到落泪,这是怎样一部纪录片?
在第一集《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解说词:“理想主义者孔子用近乎固执的行动去实践理想,这远远超出了成败本身的意义。”李东珅说,创作《中国》,整个团队也用了近乎固执的行动,去实践这个理想。他希望这部纪录片能让历史像一幅画卷那样,慢慢展开,令人怀想。(完)...
文化传承浅思,观纪录片《西泠印社》有感
这一次,我佩服该片幕后团队的文化和拍摄实力。经查阅,原来许继锋总导演还是玉环坎门人。同为家乡人,于是,我对这部《孤山路31号》纪录片有了亲切感。“在浩瀚的历史面前,一颗石头,犹如尘埃;当石头历经磨炼而成金石,染上鲜红的泥,却成为一代人的信仰和传承。”当我在看高中许同学转发的文章时,文中这段...
江波:央视纪录片《王阳明》第三集“悟”观后感
儒家讲“无欲”,并不是丝毫没有人欲,饿了要吃、困了要睡、要生儿育儿,这是正常人性,这里的“无欲”是不能有过多的私欲、邪念,如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宋明儒家说“去私欲,存天理”,保持心中那颗纯正、洁白、善良的良知之心,擦去上面的灰尘,时刻呵护那颗心,就是我们今天讲“不忘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