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批航天员无缘飞天 他们经历了什么?
在吴杰和李庆龙被派往俄罗斯学习之前的几年间,从1991年到1996年,航天发射经历了惊人的失败,有人讲是50%的成功率,载人航天到底搞不搞,敢不敢搞,在当时都是令决策者困惑的难题。最终的结论是:航天医学工程系统被命名为航天员系统,为“921”工程7大系统之一。“921”工程作为载人航天工程历史上多番尝试的结果,终...
“有他们在,我们安心”——走近航天员背后的团队
“做航天服需要精细,更需要耐心。慢工才能出细活。”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张万欣说,做一副舱内服上肢限制层需要130多个小时,做一副舱外服下肢限制层需要260多个小时,装配一套舱外服需要将近4个月。舱外服上的头盔面窗,是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时观察外界的窗口,由...
神舟逐梦星辰 续写航天辉煌
面对起步阶段技术匮乏、条件艰苦的重重困境,科研人员们以不辞辛劳、艰苦创业的“特别能吃苦”精神,在茫茫戈壁搭建起航天科研阵地;面对发射阶段时间任务紧、技术要求高,全体航天人以一往无前、勇攀高峰的“特别能战斗”精神,为每一次成功发射攻下困难堡垒;面对载人航天事业的高水平技术难题,航天工作者们以自主创新、求真...
这个航天大会公布了十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都是些什么?
此次发布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共10项,分别是地外资源利用的重力场效应问题、地外天体介观尺度动力学问题、空间带电粒子操控机理与方法、面向载人深空探测的火星二氧化碳原位利用技术、冰巨星探测任务设计与关键技术、月基平方公里射电天文天线阵列建造技术、太空计算中心构建及运行技术、小天体探测与开发的智能柔性附着技术、...
路线图雄心勃勃,现实中诸多难题,印度载人航天准备好了吗?
按照ISRO的规划,它将在宇航员正式升空之前,搭乘载人飞船验证相关技术。它属于无腿机器人,具备对话、发出警报功能并能监控乘员舱的各种参数。印度科学技术部部长吉坦德拉·辛格在2月初发布的声明中表示,该机器人是为了模拟太空环境中的人类功能并与生命支持系统互动。新型载人火箭“七连胜”BBC称,印度“加甘扬”载人...
又一巨星陨落!院士王永志逝世 中国载人航天之父告别
王永志在其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的14年中,主导了工程的设计与研发工作,包括4次无人飞行试验及神舟五号、六号的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任务(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他提出的从载人飞船到空间实验室,再到永久性空间站的构想,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了“三步走”战略。年轻时,王永志受到朝鲜战争中美国空军行动的影响,决定放弃农业科学梦想,转...
行业重磅!2024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发布
9.航天遥感大模型的产业化应用技术航天遥感大模型的发展让数字地球与现实世界的交融变得更为灵动智慧,其通用化感知信息表达、融合、交互与生成能力如何颠覆传统航天遥感应用模式,是航天遥感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其规模化应用对航天遥感新质生产力打造、天地一体化信息全时全域全息服务能力构建以及航天产业智能化升级具...
从仰望到领跑,中国航天的逆袭是如何创造的?
多么辉煌的事业背后就会有多么巨大的奉献,多么巨大的奉献背后就会有多么伟大的精神,这句话用在中国航天人身上再贴切不过。他们一次次向科学难题发起进攻,一次次向生理极限发起挑战,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浩瀚宇宙中铭刻下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三思荐书丨《国之重器:如何突破关键技术》
本书围绕“后发国家何以突破关键技术”这一主题,通过五个国之重器的自主创新案例,探索我国在面临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的现实情境下,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点在哪里。针对盾构机、长航时无人机、支线客机、干线客机、载人航天工程五个国之重器,书中在详细介绍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历程、我国所进行的技...
航天育种:让太空种子“飞”入千家万户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历次飞行任务都安排了农作物种子搭载实验。近年来,中国在空间诱变机理机制的基础研究领域获得重要进展,在种质资源创新、育成品种数量、新品种推广面积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整个诱变育种的数据库中,总共登录有3400多个突变品种,其中来自中国选育出的品种大约占1/3,航天育种功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