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关于感染恶性疟原虫治疗与形态学的故事
有研究发现恶性疟原虫k13(PlasmodiumfalciparumKelch13,Pfk13)基因Kelch结构域突变与青蒿素的耐受性有关,我院对k13基因进行了耐药测序,测序结果经序列比对(见图6),结果未发现k13基因突变,提示未发生耐药。图6耐药测序结果患者入院后的疟原虫镜检结果及治疗(见图7):7-12日镜检疟原虫(1~2+),治疗效果不佳,...
...可见各发育阶段的间日疟原虫的形态 (分享常见的疟原虫形态特征...
①疟原虫感染最为常见的是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感染;恶性疟原虫的镜检外周血细胞形态:厚血膜镜检找虫体(下图17),薄血膜镜检形态可清晰得辨认恶性疟原虫的环状体、滋养体、配子体及裂殖体,镜检薄血膜分型(下图18):“满天星”样的环状体,每个紫红色的核旁总有蓝色的滋养体新月形的雌配子体、蜡样形雄配...
新年首证!硕世生物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获批上市
√产品特点: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技术,15-30分钟内判读结果;检测覆盖绝大部分人体疟原虫类型,并可区分是恶性疟原虫还是其他类型疟原虫感染。
警报:广东惊现罕见疟原虫病例
卵形疟在我国极为罕见,由于其形态、发作周期、再燃和复发机制与间日疟原虫极为相似,并且复发卵形疟患者的原虫密度较低,因此用外周血涂片显微镜法正确诊断卵形疟难度极高。2.疟原虫抗原快速诊断检测(RDT):测过程极为便捷且迅速,整个操作仅需5至20分钟。然而,这种检测方式主要针对恶性疟原虫,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卵形疟原...
新疆罕见输入性非洲卵形疟原虫感染1例报告
1、四种疟疾临床特点区别(1)潜伏期,卵形疟有长短潜伏期,短者一般为12d~30d,长者可达1年左右;间日疟与卵形疟相仿;恶性疟一般为11d~16d,三日疟一般为18d~40d。(2)发作周期:卵形疟和间日疟的发作周期为隔天一次,但间日疟初发病例的前2~3次发作周期常不典型,呈每日一次;其后可呈典型的隔天...
感染间日疟原虫的患者外周血可见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分享
①疟原虫感染常见为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感染恶性疟原虫的镜检外周血细胞形态:厚血膜镜检找虫体(下图15),薄血膜镜检形态可清晰得辨认可见恶性疟原虫的环状体、滋养体、配子体及裂殖体,镜检薄血膜分型(下图16):1.“满天星”样的环状体,每个紫红色的核旁总有蓝色的滋养体...
出境莫大意 疟疾防控要牢记
疟疾的主要传播途径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红细胞和肝细胞内,而按蚊则是疟疾的传播媒介。感染人体的疟原虫常见的有5种: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其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按蚊和人两个宿主,按蚊是疟原虫的终末宿主,进行有性繁殖和孢子增殖;人是疟原虫的中间宿主,进行无性增殖。
生命科学中心李明晖课题组揭示疟原虫多药耐药蛋白结构和调节机制
《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在线发表题为《恶性疟原虫多药耐药蛋白1(PfMDR1)的结构揭示N端调节结构域》(ThestructureofPlasmodiumfalciparummultidrugresistanceprotein1revealsanN-terminalregulatorydomain)的研究论文,揭示疟原虫多药耐药蛋白结构和调节机制,为抗疟药物的理性设计和优化提供结构基础和...
研究发现恶性疟原虫演化出多种“劫持”IgM的分子机制
图1.四种恶性疟原虫蛋白与IgM核心区形成复合体的冷冻电镜结构那么,恶性疟原虫是如何利用IgM来逃逸人体的免疫系统呢?根据结构研究和生化结果分析,可以将其免疫逃逸机制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恶性疟原虫蛋白与IgM的结合区域是IgM受体分子(pIgR、FcμR等)相互作用的主要热点区域,因此恶性疟原虫蛋白与IgM的结合会干扰IgM...
恶性疟原虫与人体免疫细胞的“猫鼠游戏”
阐明了恶性疟原虫的免疫逃逸机制,而宿主通过产生公共抗体进行免疫反制,表明疟原虫与宿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基于RIFIN-LAIR1的博弈机制。“这项研究非常优雅地解决了RIFINs如何与LAIR1结合,以及包含LAIR1的抗体如何工作的问题,是一项非常好的结构工作。”另一位审稿人评价说。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