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襄公坚持仁义成为笑柄,晋文公守信退避三舍却被称赞?
其三,强弱不同。晋国当年和楚国对阵,双方实力都很强,一个是北方霸主,一个是南方一霸,晋军退避三舍,并不会增强楚军战斗力。宋襄公面对的情况不同,宋国本来就是弱国,面对强盛的楚军,双方不用任何技巧的硬碰硬,宋军几乎没有胜出的可能。要想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只能靠“非对称”的方式,以局部优势兵力对...
城濮之战绝非是退避三舍那么简单,实际上这是对于超级大国的争夺
面对这一责难,重耳笑道:“要是果真托大王的洪福,我能回国主政的话,我愿与贵国交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这话只能说是还行,属于典型的外交辞令,谈不上有多好,就是一张空头支票,不过是既给了楚成王面子,自己...
晋文公流亡时在宋国吃闭门羹,随后对楚成王发出“退避三舍”之言
先前的晋国太子子圉(这时已经继位,是为晋怀公)潜逃回国,秦穆公想把子圉留在秦国的妻子,也就是重耳的侄媳妇嫁给重耳。秦穆公叔侄同妻,这不是乱伦吗?但秦穆公很可能是故意这样安排的。因为晋惠公夷吾和晋怀公子圉父子俩都对秦穆公两面三刀,敌人的敌人才是朋友。前有覆辙的秦穆公不能不试探一下重耳对...
武德系列故事(三)——退避三舍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编辑|张...
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指的是多远?其中又有什么哲理?
“退避三舍”的由来这一成语背后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流亡多年后回国即位,成为晋国的君主。他即位前,为了感谢当年楚国对他的帮助,承诺如果将来晋楚两国交战,晋国军队将主动退避三舍。谁知几年后,晋楚两国果然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重耳遵守诺言,命令晋军后退九十里。楚国军队见状,以为晋军怯...
城濮之战,晋文公承诺退避三舍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军事谋略
那么,“退避三舍”中的“三舍”,究竟指的是多远呢?遵守退避三舍的诺言背后,又何尝不是一种军事谋略?公元前697年(有争议),重耳出生,他的父亲是晋献公,母亲叫做狐姬(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公元前666年,晋国内部爆发“骊姬之乱”。骊姬害死太子申生,扶持自己的儿子上位。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的两个儿子重耳、夷吾逃离晋国,开始流亡...
《道德经》水之七德(二):晋文公凭借什么退避三舍依然能打胜仗
晋文公本身有深邃的思想,而且心胸宽广,能包容臣下的意见。这就是老子说的“心善渊”。而成得臣则完全相反,不仅见识浅薄,而且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因此最终遭致了惨痛的失败。同样的道理,作为企业家,也应该做到“心善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广东江门有个农药厂陷入了困境,一边是大量产品积压卖不出去,一...
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真的是为信守承诺吗?只怪楚成王太单纯
晋文公看准了楚军十分急躁,想要快速取得胜利,这才退避三舍,一是可以遵守承诺,二来可以避开楚军的士气。自己还把姿态放得非常低,摆出一副不敢和楚军打的样子,这样便让楚国更加轻视晋军。在决战的时候,楚军盲目出击,晋军又放低姿态,引诱他们深入,已经轻视惯晋军的楚人没有察觉,最终他们才会惨败。
晋文公退避三舍是守信?历史会骗人,楚王:我太单纯
晋文公在春秋时期是五霸之一,也是最少争议的一个五霸,这就是传说中的“齐桓晋文”。不过,晋文公却也干了一件不太符合霸主道德规范的事,那就是骗了楚成王。关键是这件事却被美化成了一个成语“退避三舍”,我们从军事角度上看,为什么这个决定实际是在骗楚军。
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信守承诺,对楚军退避三舍,楚军仍战败
晋文公五年春天,楚成王联合部分诸侯国围攻宋国,宋国无力抵抗,最后只好向晋国告急求救,晋文公本想援救宋国,但是这样就必须与楚国交战,而楚国在他流亡期间救过他,所以他并不想与楚国发生正面冲突,然而他流亡在外的时候,宋国也曾对他有恩,他如果丢下宋国不管,情理上也说不过去,为此他犹豫不决。这个时候,元帅先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