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贵州的七个宝藏地:北大考古博士的文旅攻略
穆川:对,所以这个也是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土司制度,它是在元朝的时候正式形成的,早期称作羁縻制度。就是说中央王朝依据原有的部落传统势力,来委任各首领相应品级的官位,授予一定的政治权力,当地的土官在臣服中央王朝的前提下,有自行处置行政事务的权力,还可以有一定的武装。这就是为什么播州杨氏最后能够反叛明朝中央的背景。
羁縻制度出现于秦汉,历朝历代均有改土归流,元朝后规模逐步扩大
羁縻制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中国从古代就一直是多民族共同生存,而这样就难免会互相产生摩擦,中央政权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些区域,通常采取的方法就是恩威并施,而羁縻制中羁代表的就是威,中央政府持续像少数民族地区施加政治、军事压力,加强对这些区域的控制;而縻代表的就是恩,中央政府给少数民族地区一些优惠政策。在恩威并...
文化中国行|海龙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
“用今天的话来讲,土司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国多制,其核心是‘齐政修教,因俗而治’,这一制度保障了国家的统一,也保障文化的多样性,有着积极的一面,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若干弊端,因此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李飞说。海龙屯所揭示的,有土司对国家的认同,主要反映在衙署的格局,比如中轴对称、门和厅...
元朝的宣慰司是土司制度的起源,明朝出现土司之词并逐步改土归流
也就是“以土官治土人”的制度。这玩意儿甭说在元朝,哪怕是唐宋也是这么搞的。只不过唐宋时期,西南边陲是以割据政权的形式出现的。唐朝没能力搞定南诏吗?当然不是,不过搞定南诏的代价太大了,还不如让他们称臣纳贡,为自己戍边。宋太祖赵匡胤上台以后,其实对大理的处理态度也是如此。到了元朝,走到哪儿打到哪儿,大...
[日]渡边信一郎 | 东亚的方镇体制与周边诸种族的国家形成
唐宋时代的中国,综合了上述册封体制、羁縻州统治、方镇体制这三种结构,构筑了东亚世界的对外关系及从属关系。有关册封体制、羁縻州、藩镇(方镇)已有诸多研究,但关于利用节度使=方镇体制的东亚对外关系,虽有个别种族的藩镇研究,但尚未就整个东亚地区展开整体、总括式的论述,其特征亦有待探明。本文的目的正在于思考唐宋变革...
海龙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
“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家’与‘国’关系的陡转,而且它见证了民族地区政策——由唐宋时期的羁縻之治到元明时期土司制度再到明代开始的改土归流的变迁(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李飞说。无法低估的历史文化价值历史学者范同寿则认为,即使不在“最悠久、最险要、最坚固、最完整的军事城堡”的名头上做文章,海龙屯本身也具有无法低估的...
从原地“开挖”到千里之外“走亲戚”,贵州考古在搞啥?
土司制度,是从秦汉时期的“羁縻制度”发展而来。元代以前他们叫“土官”,元代正式命名“土司”。“土司制度”,可以简单理解为古代版的“一国两制”,是中国独有的土司文化。贵州是土司制度核心区域中的“核心”,拥有丰富的土司遗存。土司制度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贵州的土司制度从元代开始,明代结束。是西南地区...
刘文鹏:论清代历史地位
明初所建布政使司,虽习惯称“省”,但与元代“省”的意义不同。元代之省,实际为中书省派出机构,统领一方,除腹里地区外,不论宋代原有的路府州县,还是岭北、辽东蒙古、女真各部聚集之地,都由“行中书省”管辖,其要旨在于集一方军政之权,而非直接管理州县。明代省制之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
观察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十个窗口
从史学理论的维度看,一般的历史事件都能找到其发生的制度史背景,民族之间交往交流概莫能外。制度层面是宏观层面的认识,政策层面相对中观一些,具体事件则可看作微观具体的考察。北魏孝文帝改革、唐宋羁縻制度、明代改土归流、清代满蒙联姻等,均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产生显著效果。
中国西南1000年的土司制度发展简史:是古代因俗而治的典范
土司制度在广义上来说对中央王朝在边疆地区管辖少数民族的一种松散制度,主要特点是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作为地区的长官,名义上服从于中央政府。如果从广义的角度上说,古代的册封制度、羁縻制度都是土司制度。不过,一半来说的土司制度实际上是宋元明清在西南地区设置了宣慰司、宣抚司等土官机构。土司制度相对于过去的册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