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的地位和职权
但是,因宰相职无不统,三省的分工有所局限,故而还有议政的职权,即通过宰相办公会议研究和决定重要的军国大政。宰柑办公会议的地点是政事堂。只有宰相才有资格出席政事堂议政,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有这种资格。其他官员,只要朝廷给予诸如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之类的...
田志光:宋代宰辅修史制度考论
史载:“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左丞、参知政事、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王旦……可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可见,王旦拜相制书中未有“监修国史”的表述,但史载:“景德二年……(王)旦以参知政事权领史馆事。及旦为相,虽未兼监修,其领史职如故。”则又指明王旦以集贤相身份依旧负责史馆修...
宋朝的台谏制度:看似权力巨大,实则成为党派打压异己的工具
但当时的台谏官员们在用词之间却极尽对欧阳修等人的贬低蔑视和侮辱:“豺狼当路,击逐宜先;奸邪在朝,弹劾敢后?伏见参知政事欧阳修,首开邪议,以枉道悦人主,以近利负先帝……”虽然这场争执最终以欧阳修获胜而告终,但被这样从人身层面攻击,想必是谁都不好受。此后宋朝的历史当中,台谏官员的这种例子也数...
顾宏义:《辨奸论》真伪问题考述(下)
章培恒据《宋史·张方平传》所载神宗即位之初,张方平为参知政事,“曾公亮议用王安石(为御史中丞),方平以为不可”,认为苏轼《谢书》中“惟明公一见《辨奸》以为与我意合。公固已论之先朝,载之史册”,即指此事,“其时方平为大臣,御史中丞之任命亦为朝廷重要事件,按之当时惯例,他在这问题上所发表的意见,自当...
宰相制度和行政权力的萌芽可追溯到家臣制度,汉朝后相权逐步缩小
一是以资格较浅的官员加“参议朝政”、“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专典机密”、“参议得失”等名号而预宰相事;二是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元勋功臣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号,使其可以继续预闻宰相事务。宋朝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权。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设置中书门下省。在...
布政使的官有多大?是管什么事的?其职权是什么?
洪武九年(1376年)变更地方行政区划,将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诸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裁撤行中书省主官行省平章政事与左右丞,将行省参知政事改为布政使,秩正二品;左右参政,从二品;改行省左右司为经历司(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
唐朝参知政事是不是宰相?翰林学士为何“内相”?可能和你想的不同
一是以品级较低、资历较浅的官员加“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参预宰相事务;另一种是给一些老资格的勋臣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号,使其继续预闻宰相事务,到了代宗大历二年(767),宰相的名号最后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简称“(同)平章事”。于是,这一名号终唐之世没有再改变,乃至...
为何要设立都察院,而不是整顿御史台?明太祖:官员权力需要平衡
看似把“中书省”和“御史台”都进行了一定的裁撤,但实则却并非如此。因为“平章政事”、以及“参知政事”的出现,都是为“中书省”之下的“行中书省”所设,而所谓的“行中书省”,也可以说是“中书省”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其职权“大略与中书省同”。——《明史·职官四》...
“宰相”与“丞相”有什么区别?
后来因为中书令、门下侍中位高尊崇,与尚书省属官左、右仆射并任宰相不妥,于是不再轻易授予中书令、门下侍中两官职,而是改以其他官职加上“参知政事”“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平章政事”的名义行使宰相职权。唐高宗之后,高级官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号都可以称为宰相,从此“同三品”...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原来区别大着呢
不过唐玄宗朝时,尚书仆射的权力遭到明显挤压,皇帝往往会临时任命一些较低官衔的人,来代行宰相职权,并授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安史之乱以后,同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而尚书仆射已经沦为荣誉职务了。宋朝的宰相以同平章事为正,以参知政事为副。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都是宰执大臣,都被...